文王祭典
(2010-10-20 11:41:20)
标签:
杂谈 |
世界周易大會雖然暫緩了,但某些規畫還是可以略在網上說說,以就教於大雅。反正推廣禮樂文化,方法又不只一端。
文王朝圣大典
一、时间:原定2010年10月22日(农历庚寅年九月十五日)上午10时
二、地点:河南安阳羑里
二、大典主旨
(一)祭拜朝圣大典之意义
中华民族的圣王,可溯自伏羲、神农、黄帝等三皇五帝,继之者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可是文王以前,其实均属传说,真正奠基中华民族文化基调、创立典范者,厥推文王。早在孔子时,论评古代文化,即推崇周朝,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乃殷人之后,却对周文化如此钦服,可见周文王确实德业足称,令人倾慕。孔子一生就以发扬这种文化为使命,故其欲效法之典范即是文王。在匡遇到危难时还自许:“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余何?”自认是继承着周文王教化天下的志业。换言之,文王是古代圣王中最明确可考且功业最广远者。孔子以后,儒者亦无不以继承发扬文王所开创的德业自命。因此文王可说是中国文化之代表。《诗经.大雅.文王》说:“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其德大矣哉!
河南安阳,乃文王被拘,在此演易之地也。《水经注》:“羑水出洛阴西北,东流经羑北,故羑里也。昔殷纳崇侯虎之言,囚西伯于此。散宜生南适见,文王乃演易,明否泰始终之义焉。”传说伏羲作易,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其实,伏羲云云,只是传说,《繋辞传》早已明确讲过:“易之兴也,其在中古乎!”“易之兴也,其当在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可见,易不兴于上古,兴于文王,因为易之体系至此才完备,且卦爻辞亦文王所作。周易文化深博广大,影响宏远,文王演易之功,足堪纪念。
自古帝王成就功业,多因攻战杀伐而成,唯文王以德牧化,令人景仰。朱熹曾说:“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言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丕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夫知天之所以为天,又知文王之所以为文,则夫与天同德”。形容文王之德,如天命纯善,可见文王在国人心目中地位之一斑。现今世界,追求和平,宜祭文王以阐扬和平之旨
近年各地举行各种祭典,如祭黄帝、祭伏羲、祭神农、祭孔子等甚多。但往往因仪轨错乱,荒诞不经,或祭文俗陋而腾笑于国际。本次文王朝圣大典,则是以近百年来考古成果,结合《诗经》《仪礼》等文献中有关西周祭祀之记载,重现当年周朝宗庙祭祀之场景,在回归中华文化的前提下,立体展现两周文明之美。
三、大典礼仪
典礼在羑里举行,依现场情况,安排布置祭场。祭场形制如下:
祭台 |
文王神像 |
东阶 |
西阶 |
宾阶 |
阼阶 |
北阶 |
神门 |
乐生、佾生 由此入 |
宾、主、赞礼 由此入 |
八簋 |
九鼎 |
1、占卜选定祭日及时辰:
说明:古代祭典均须占卜‧卜用龟甲以择日辰,以决吉凶。本次典礼时辰日子均已确定,但形式上仍应占卜。占卜本身具有仪式性作用,亦能吸引媒体关注。龟卜及卦占则皆可预作安排。另安排尸。古之祭皆用尸。例如祭祖则以孙为尸,隔一辈,以别昭穆。代远难稽,乃以巫为师。尸用女,面涂白,代表被祭者。奉祀人献爵奉食时,尸代表被祭者接受,略饮略食,即孔子所说:“祭神,如神在”之义。尸亦先确定好,占卜以示吉即可。
说明:肃戒,指主祭者斋戒十日、沐浴、盛服。本次典礼前,主祭者与陪祭者进场,穿上准备好的深衣,象征肃戒。深衣可用朱子式,亦可采考古所见者。
说明及次序:
(1)打扫祭场
(2)洁净祭器
(3)准备祭品。祭品包括:a、酒,用黑鬯酒,(深色米酒即可)。b、食,大享筵仪,饭用六车榖,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120品,珍用八物。(食谱与菜单已准备妥,制作时另详)
1、朝圣大典典礼开始
2、鼓三嚴(击鼓108下,三轮)
3、开庙门(神门象征开启,以迎神)
4、礼生、佾生、赞礼进场:主礼者率宾客由东门入,金盆洗手,就位;佾
生、乐生直接由西门就位。
5、杀牲:主祭者象征亲宰牛羊猪。三牲头目正向文王神像。
6、接尸迎神:主人亲迎尸于神门前,分庭抗礼(在门口,宾主相对行礼,
三进三让之礼),然后各就其位。
7、燎祭文王:燎为祭名,“置柴薪,置璧与牲于上而燎之,升其烟气”(《吕
氏春秋.季冬》高注),用来祭天、祭文王。以文王之德可以配天之故。玉以告纯,血以告杀,以黍稷玉帛同焚。
8、读祭文:告文王祭祀之事由。读毕,奏《诗经.大雅.文王之什》,佾舞。
9、献歌:弹瑟,赞礼者引导瞽师入,登歌,献于文王。
10、阴厌、飨尸:
(1)尸饭:主人喂饭,尸略食之。代表所祭的神亲自享用了祭品。
(2)主、妇、宾三献:向尸敬酒,三次。
(3)主人遍献众宾客:仪式性向所有与会来宾献酒。司仪念:“主人遍献众宾客”,毕,由东门抬入大酒缸。主人拍开酒缸口,酌一大爵以敬,示意群众鼓掌。
(4)宾长、佐食,加献尸:地方长老、外地来宾代表上前敬尸酒。
(5)旅酬:主与众宾在祭台上者相互敬。
11、馂:本义为参与祭祀者分享食物。此时撤下三牲及祭器(鼎簋),供礼
毕时宴饮用。
12、阳厌:主人以酒飨尸,再飨神像。
13、送尸:主人送尸出正门,奏乐无射宫《肆夏》,歌用夹钟均唱《诗经》,
舞《大武》(武王之乐,四人着红衣,持盾牌舞,配乐)
14、礼成:送神后奏乐,宾主欢悦,互祝平安寿考。
1、对应周易64卦,选初中学生64人,男生36人,女生28人。
2、大典开始前,占卜仪式后,64个学生从文王像后排列而出,每人手举一面旗帜出场,绕文王像三周。然后,分别将旗帜插在文王像周围,排列成方形旗墙,再回到幕后。(注1:旗帜为黄色,镶锯齿形红边,旗的一面为红色卦名,另一面为红色卦象,从乾卦到未济卦依次排列;旗帜高2尺、宽1尺3,旗杆高一米三。注2:以上所需器物可请礼仪公司或相关单位设计与制作)
3、典礼成之后,一通鼓响,64个学生从幕后依次来到台前,30个男生身着蓝色衣裤,手举蓝色花环,5人横排一阳爻,摆成乾卦之形状;24个女生身着黄色衣裤,手举黄色花环,4人横排一阴爻,摆成坤卦之形状;6个男生和4个女生身着红色衣裤,手举红色花环,在两卦中间摆成一个人字,男生为撇,女生为奈。(注:以蓝、黄、红三原色对应天、地、人三才)
4、再通鼓响,天地人三组开始表演,首先全体半蹲,然后,乾卦各爻从初九开始依次站起,站起时边晃动手中花环,边高声诵读本爻爻辞。乾卦组表演完毕片刻时许,坤卦组接着表演,方式如乾卦组。最后,人字组全体站起,晃动花环,高声诵读:“以善为始、周乎万物、道济天下!”,连诵三次。
5、三通鼓响,先由乾卦组集体晃动花环,连续三次高声朗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再由坤卦组以如前方式朗诵:“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后由人字组以如前方式朗诵“道法自然,元亨利贞,贞下起元,顺天应人,弘扬传统,复兴中华” !(注1:三通鼓暗合“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义。注2:以人字组所诵之辞突出源自周易文化的贞元集团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及其神圣的使命。注3:节目所需服饰与花环可请有关公司设计和制作)
6、按顺序退场。
在主持人带领下,全场向文王像三鞠躬,并宣誓(誓词待拟)。宣誓毕,主持人宣布论坛开幕。
四、用乐之阐释
但中国被四裔称为礼乐之邦,却得力于此一深厚传统。
2、礼与乐互相配合,礼以建立秩序,乐以达致和谐,故凡行礼,必使偕乐。
3、乐歌又称为诗。诗兼乐、舞与歌,周代教育以此入手,(六艺之教,礼乐
射御书数),到孔子时亦是如此。所以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诗三百篇,孔子均弦歌之。
4、古诗经孔子整理,辑为《诗经》,是中国文学艺术的最高典范。但春秋战
国礼崩乐坏,至秦以后,周乐失传,《诗经》的音乐几乎全不可考。汉代杜夔所传雅歌四曲,只有《鹿鸣》《驺虞》《伐檀》《文王》四曲,余皆亡佚。魏晋之后,此四曲亦亡。唐代开元年间,制乡饮酒礼,复古考证,作了十二个谱,《鹿鸣》《四牡》《皇华》《鱼丽》《嘉鱼》《南山有台》属于黄钟清宫;《关雎》《葛覃》《卷耳》《鹊巢》《采蘩》《采萍》属于无射清宫,其它的也就没有办法复原了。
5、开元十二谱,宋人多有疑义。但宋人对雅乐虽多推考,却因宋乐以筚篥
为主器,又受燕乐影响,去周朝愈远。宋之以降,如明朱载堉《风雅十二诗谱》、乾隆《钦定诗经乐谱》等,考辨虽繁,终难论定。《诗经》仍是不可歌的,周“郁郁乎文哉”的礼乐之美毕竟难以复见。
6、1996年,我在台湾辦南华大学時,创立雅乐团,以恢复古代雅乐为职志。十数年来,参酌古谱,旁求域外,与日本宫内厅、韩国成均馆等机构不断斟酌商榷,不但恢复了《诗经》若干曲调之唱法,更兼及其舞容与礼制之复原,使《诗经》可歌、可舞、可与礼制配合。
7、雅乐可复之原理,一在乐器,二在音色,三在语言,四在宫调,五在礼
制。开元十二谱及宋代雅乐多依燕乐二十八调或受其影响,乐器与音色又多与古代不合。且清朝以前人不知古音古韵。以后世语音歌古曲,自多未洽。今依古代宫调理论,旋宫转调,又依古韵十三部之分歌之。再据礼制配合乐曲及歌法(有徒歌、有间歌、有徒奏,各有不同)。如此则《诗经》之歌舞乐仪庶几可以复见!
8、本次文王朝圣大典,以过去复原《诗经》之经验,依典礼之流程,重新
厘定用诗用乐之原则与内容,在礼乐研究史上应可创立一个典范。媒体及社会各界亦必会觉得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