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的飲食
(2009-02-27 22:01:36)
标签:
杂谈 |
因整天講課,故無暇讀書,唯偶看日人伊藤武《亞洲美食之旅》(二○○二年,講談社。二○○五年中國社科出版社,李煒譯)而已。
此書跟一般講美食誇滋味的書不同,內中其實想建立一個亞洲文化新視野,那也就是董炳月序文中說的:「亞洲一體性」。例如日本人以為是日本特產的納豆,中國西南也有;中國人以為是中國特產的餃子,則可能起源於中亞;饅頭據說是諸葛亮發明的,但土耳其阿富汗也有……。因此,絲綢之路或許同時也是麵食之路、酒之路、魚醬之路、乳制品之路、納豆之路、咖哩飯之路等等。這樣的角度自然十分有趣。
他又說:「火鍋,是中國在清朝時為了吃涮羊肉而開發的飯桌上的烹飪工具」,並另作考證云人類最古老的沙鍋,是一萬多年前日本的繩文陶器,以後中國及西亞人才開始制造陶器云云。這是三個問題,一是陶器制作之始,二是火鍋之始,三是涮羊肉火鍋的起源。
陶器制作世界各地均有,非單一起源,日本繩文文化亦未必最早。以陶煮水,形成類似今日火鍋的吃法,估計也起源甚早。古之羹湯,本來就是菜肉混煮的。至於涮肉吃法的火鍋則較為明確,並不起於清朝。起於何時呢?恐怕也出乎許多人之意料,它也不源自北方。
宋林洪《山家清供》載某年他去武夷山拜訪止止師,正逢下雪,得到一隻兔子。止止師說他們山裡人的吃法是把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醬、花椒等調料澆了,醃一下。然後把風爐安在座上,放半銚水。等水滾後,每人各用筷子夾肉片「納湯擺熟啖之」;並據各人口味,提供不同的佐料醮食。林洪吃了以後,十分喜愛。這位止止師,或許是道教內丹南宗七真之一的白玉蟾。精此涮法,益覺可人。
過了五六年,他又在臨安朋友家中吃了這道菜,曾作詩云:「浪湧晴江雪,風翻晚照霞」。故這道涮兔肉又被稱為撥霞供。據林氏說,此法:「豬羊皆可」。足見涮羊肉至遲在南宋已流行於南方,可惜後來只涮豬牛羊而少涮兔肉了。伊藤武顯然不知此涮法之淵源,故以為起於清代。
這是對中國狀況不明所導致的錯誤。另有些關於起源與傳播的講法也可商榷。如主張餃子起於中亞,證據是吐魯番出土了風乾的餃子,這是一千四百年前的物證(七章)。但比這年代更早的文字記載早就提到:「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顏氏家訓)。形似偃月的餛飩,就是今所稱的水餃。水餃這個詞起於明代,清氏則或稱為餑餑,宋元稱為角兒或角子,也有叫扁食的。可不管怎麼稱呼,這種東西已流行於北齊是無疑的。它在唐代傳入西北吐魯番地區,遠比創自吐魯番而傳入中土合理得多。伊藤武寧信中亞起源說,正顯示其好奇之過。
饅頭起源,大抵都推到諸葛亮。在諸葛亮以前,其實早有這種蒸麵團的辦法,東漢劉熙《釋名》所載蒸餅即此物。《佩文韻府.餅》引東漢另一名人崔寔《四民月令》也講到:「寒食以麵為蒸餅,樣團,棗附之」。足證類似饅頭之物已流行於東漢。諸葛亮或許在麵團上加了工,形似人頭,故稱為饅頭,以致魏晉人皆用它來祭祀。如東皙〈餅賦〉說:「三春之初,陰陽交際,於時享宴,則饅頭宜設」,盧諶〈祭法〉也說:「春祠用曼頭」。胡餅是烙烤的,起於南北朝。年代既晚,製法又南轅北轍,怎能說饅頭是在胡餅的基礎上產生的呢?蒸,非中亞民族之技藝,伊藤武大概忘了這一點
此書論各民族飲食文化關係也值得重視。如他說在新疆、阿富汗、旁遮普邦各地還能見到北京烤鴨或烤叉燒肉的烤爐。日本的素食分為兩派,一是鐮倉時期留學中國僧人所開創的「水平流」,一是江戶時期明朝逃居日本之僧人所創「普茶」。日本的荼枳尼天,即是孟加拉人信仰的地母神,她以人肉為主食,後來在日本演變成狐仙,是五穀神之使者。麵條則由中國發明,遍傳歐亞,但印度人不吃麵條,因為手抓不方便。苗族被黃帝征伐後,可能一部分渡海去了日本,成為彌生人,故飲食文化頗有相通處……等,均甚有趣。言未必確,然啟人遐思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