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22
馬英九卸任台北市市長後,郝龍斌主持的台北市府跨年晚會,他原本應允參加,而終於未去。據說在家中靜思並讀書。政壇對此,頗有猜測。但假若此事屬實,則不難看出專任黨主席之後的馬英九,面對黨務改革時的壓力有多大,以致他必須沉下心來靜思。
靜思之結果是什麼,目前仍不明朗。能見著的,只是人事上一點小變動。不過,就這麼些小變動,黨內也已吵成了一團。又是青年次團體的公開質疑、又是立法院委員的冷言冷語、又是中常會上的砲聲隆隆,還有中央委員會主張人事案均應回歸到委員會來討論,等於是要拿回主席的人事權,對於馬所提用的吳敦義、楊渡、蘇俊賓,更是惡言不斷。
這樣的國民黨,當然令老百姓或其基層黨員們再次領教了它的體質與作風。北高市長選舉,雖平實敗,社會已有定論。組發會、文傳會,乃至秘書長都說要負責;可是一旦撤換,卻又滿腹牢騷,一副不該換人的樣子。結果不是高升就是留任或轉任,試問基層做何感想?
二○○八大選,轉瞬將屆。由此次選舉即知:不論綠營推出何人,馬英九都得面臨苦戰,勝負還在未定之天。故如今全黨團結一致,都還未必能打贏,何況分裂?馬英九都未必能勝,何況推出其他人?這是明擺著的事,老百姓看得一清二楚,而國民黨裡偏偏不然。一個老在那兒作態的王金平,以攪局參選來顯斤兩、添資本;一批所謂本土派,一下要馬英九來跟他們搏感情,一下又要黨中央尊重他們封建諸侯般的勢力,否則就威脅翻臉。至於黨工,對於清理黨產、資遣條件、留任機會等之關注,更是遠甚於二○○八。這樣的國民黨,老百姓能有何觀感?
國民黨目前的問題,一是黨產清理與歸還,遠不符社會期待,以致民進黨老以此說事,就是親民黨也以支持不支持黨產條例做為制衡國民黨之籌碼。
二是組織調整、人事精簡,這就意味有許多黨工面臨裁員。而裁基層不裁高層,固然意在安撫大老,卻益令底層不滿。
三是政黨積習既久,早已官僚化,要蛻化為真正的民間團體,尚有一大段距離,內部組織文化需要重建。
四是長期仰賴所謂組織戰,靠人脈及派系關係運作,以宗親會、水利會、農會、漁會、同鄉會等原生組織為輔翼,而實際上是資源與權力之分配與共享,缺乏觀念內涵。亦即喪失了國民黨原先創黨時所標榜的主義與思想,因而根本無論述能力,在戰略方向和意識型態領域中一路挨打。
五是為權力與資源分配而形成的組合,外部資源與權力偏偏又大幅萎縮。在民進黨執政的狀況下,這些人只能在黨內搶資源、分權力。內部的傾軋與鬥爭,乃更甚於以往。
六是搶了資源分了權力的人,利用黨提名及組織資源,去競選或什麼,選上了,竟成為替黨爭城掠
地有功。於是驕兵、悍將、藩鎮充斥,倒過來要黨中央認清他們在民主選舉中占了席位的價值與作用。
七,這樣的黨籍立委、地方首長、黨工,當然跟基層黨員有相當大的距離,社會也不認同。在馬英九與王金平競選黨主席時,大老與黨工支持王、基層黨員支持馬,就可以看出這樣疏隔有多麼嚴重了。當時黨工均以為王能大獲全勝,可沒料到會輸,而且差距會那麼大。但挫敗之後,迄無反省,如今依然時時以擁王擁連來要脅馬英九,本土派則動輒擺出準備分裂的架勢,在政治亂局中合縱連橫。民進黨執政,天怒人怨,可是國民黨並沒有獲得更多的社會期待,正由於此。
對於這樣的黨,馬英九的問題,在於根本不是馬需要國民黨,而是黨需要馬,可是馬卻要用這樣一架機器去打選戰,這不是太難了嗎?故黨務改革應有「毀黨再造」的魄力及手段,馬英九本人,也應有隨時可以不靠國民黨提名,自己獨立參選的姿態或準備。溫情的方式、非結構性的調整,不足以起沉痾。在跨年夜,回家靜思的馬英九,大概正為這類問題煩心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