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陳興武《廿四史對勘述評》序

(2006-11-01 08:32:57)

 

        一九八三年,我擔任台灣淡江大學中文系主任時,偶過學校圖書館,看見工人正在清理雜物,以板車將一些廢置不用的桌椅文具拉走,其中有一大堆破舊雜誌棄紙。我跑去把那些廢紙翻出來,大大吃了一驚:竟有一大套商務印書館的百衲本《廿四史》。我問館員為什麼要扔掉這套書,館員說這樣大的套書佔地方,且既已有了新校標點本《廿四史》,誰也不會再看這種刻本書了,它放在館裡多年,原本就幾乎沒人查考過,今後更成了廢物,不清理掉幹什麼呢?我不知該跟他說啥,便道:「我替你代勞,把它清理了吧!」他大為感謝,遂讓我另僱了人用板車把書拉了回來,在系辦公室專做一櫃子貯存之。我每天去上班,看見這套書,都是既欣慰又感慨。

 

       陳興武作的《廿四史對勘述評》,跟這個故事有奇妙的呼應關係。

 

        中華書局的點校本,是一九四九年以後大陸最重要的古籍整理成果,據稱也是最正確、最有用的版本,匯聚當時一流之人才,歷時二十載,才克告成。因此刊行以後,迅速取代了各種史籍的舊刻本。除了版本專家或為了特殊的版本研究,學者所讀所用之廿四史,都是中華版。包括現今各種電子資料庫的文本,大體也逕採中華本,連台灣亦不例外。

 

        在此情況下,舊如係古籍善本,尚可收入善本書室當成古董供奉,聊發思古之幽情;像百衲本這樣只是影刊舊本的,在圖書館員眼中,自屬廢物無疑。何況,點校本在校勘時本來就大多採用百衲本為底本,或以百衲本為主要版本依據,再予加工,因此百衲本之精華盡萃於點校本。猶如人蔘伏苓,既經提煉,舊軀骸便與藥渣無異,不傾棄了還要幹什麼?

 

        我把這批藥渣拿回來珍什藏之,除用以充我系所之門面外,乃是知道它還有些點校本不能取代的價值。但我學殖不足,又無暇將之與點校本一一覆核,故亦僅能搶救保存之,無法對它做更多的事。

 

       興武就不同。他認為當年點校廿四史,編校未得其時、取據未得其本、領事未得其人、任人未盡其才、舉錯不得其法。是故體例不一,用捨無恆;多取近體,亂廢古字;且隨意改竄,頗失本真。取與百衲本往復對勘,更可發現許多百衲本不誤而點校本錯了的現象,因此發憤撰成這一部《廿四史對勘述評》。

 

       廿四史卷帙浩繁,常人要瀏覽一過都很困難,興武卻要通體核校,其難可知。幸而他師從欒貴明先生,利用欒先生主持的同文資料庫檢索核對,省事許多。考校之際,又得到欒先生不少指導,故創獲甚豐。但其進學之勇以及精力之盛,也可以想見。他本是工科出身,自修文史。詩文爾雅,乃我素知,初不謂其板本校讎之業、訓詁名義之學亦竟精邃至此,觀之頗為感嘆。

 

       他的做法,是以百衲本和點校本對校,發現點校本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問題。我把他發現的問題歸納為兩大類,一是體例可商者,一是文字錯謬者。前者如點校本《史記》把《集解》《索隱》《正義》之序及《正義》論例全部移到書末,而且把小司馬的〈補史記序〉刪掉了,內文又把小司馬所補〈三皇本紀〉也給刪了。此外,《索隱》中商榷體例、考證異說之處,也動輒刪去。這些涉及體例的問題,不只《史記》如此,其他各史亦多有之。文字錯謬者,則是說點校本以博採善本、精校標點著稱,而其實校勘不精,且喜改竄,故反而不若百衲本可信可

 

       由於他對勘出來的異處,也就是點校本的誤謬之處極多(光是《晉書》就達二千四百餘條),逐條考辨,不免支離,因此我想替他把他工作的幾個重點綜合起來說說:

 

       一是存古體。點校本喜歡以今體俗體字代替古字,陳興武則認同顏師古所說:「舊文多有古字……後人……以意刊改,……彌更淺俗」,因此一一核檢,以存古體。這或許有人要以為是佞古,其實不然,改易俗體,往往致誤。例如《梁書》卷一武帝本紀:「負糧景從」,點校本把景改成影。一般來說,影為景的今體是不錯的,二字同義,但此處卻不能如此改。雲集景從之景,只能寫作景,猶如說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不能講成影行那樣。又,某些字,是那個時代通用常用的,例如,漢魏南北朝時多用之,今一律改為酬,就令人不知語言的時代性了,喪失了讓人知古今之變的作用。

 

        二是明本字。《晉書》武帝紀:「淮南王允鎮守要害,以彊帝室」,點校本改彊為強。強本是虫名,借為彊。此類音近假借字,興武亦以為當依本字。又《後漢書》文苑傳:「伯牙鼓琴,淫魚出聽」,點校本改成游魚,興武考證淫魚指沉潛深淵之魚,不可改為游魚,則是本來該是某字,不可以意近之字替代。

 

        三是審辭例。《南齊書》陸慧曉傳:「會稽舊稱沃壤,今猶若此;吳興本是塉亡,事在可循」,點校本作「事在可知因循」,興武以為不通,因不合駢文的文例,只有事在可循,才能與「今猶若此」對得起來。文例之外,又有書例,如同書豫章文獻王傳:「性汎愛」,點校本增一字,「嶷性汎愛」,興武謂史書於傳主之名例多從省,故不需補。又《梁書》侯景傳:「破掠吳中,多所調發」,點校本改所為自,其實「多所」經書中常見,不應改。此外還有時代的辭例,如《陳書》宣帝紀:「民天所資,歲取無記」,點校本改天為失,不知「民天」乃食之代稱,流行於漢魏南北朝隋唐五代間,凡此,皆辭例不審而致誤者。

 

        四是辨典制。校勘之學,不僅是讎校異同,且須藉以明典章制度、名物度數。如《魏書》韓茂傳:「贈齊州刺史,諡曰成侯」,點校本作州。興武考證北魏人臣多於卒後贈齊州刺史,無贈涇州者;涇州刺史多為生前實授。《南齊書》虞玩之傳:「或戶存而文書已絕,或人在而反託死板」,點校本改板為叛,興武考證指板籍即今之戶籍,故不應改。又呂安國傳,點校本校勘記說:「安國前封鍾武縣男,進爵則為侯」,興武亦以為此乃不明典制之誤,男進爵為伯,伯再進爵才是侯。《北史》魏本紀:「車駕始於藉田於都南」,點校本藉作籍,亦是不知藉田制度之誤。

 

        五是考史實。《三國志》虞翻傳:「大司農劉基」,點校本改為大農,其實三國時統稱大司農,不作大農。呂蒙傳:「賜尋陽屯田六百戶」,點校本戶作人,實則賜田應以戶計。《晉書》齊王傳:「居宰衡之任」,點校本改作宰相,不知宰衡之名始於王莽,此乃借王莽事以譏齊王冏。《北齊書》文宣帝紀:「梁主蕭繹即帝位於江陵」,點校本作梁主,不知該年已詔進梁王蕭繹為梁主,故再由主進而為帝,今改作王字,即乖於史實。

 

        六是定義理。《梁書》文學傳:「乃出大心寺」,點校本改大為天,不知大心為佛教語,指菩提心。同卷:「通生萬物」,點校本通作道,這又是不明白「通生」也是道家習用語。這些,都是義理不明造成的錯誤。其他因點校者不明文化義理而誤者甚多,興武於此等處,語多諧嘲,慨義理之不彰、悲文化之淪胥,故出語不免激伉,與尋常讎校家「詩中無我」者迥異,可見藉校勘以定義理,乃是他所極重視的。

 

        其他還有許多值得討論之處,但我恐怕不能如此一一敘列下去,讀者披覽其文,自行考索,當會比我繼續饒舌好些。興武這本對勘,似乎處處在為百衲本辯護,但其意義並不僅在這兒,因為此非爭一二版本之是非,而是討論一些校勘學上的原則,例如可不可以依類書而改古本、可不可以隨便刪竄舊書之類,筆鋒所向,還隱隱然要批判一種從事文化工作的態度,覺得近人處理古籍、對待文化,處處顯得矜張、輕率、無知而妄作。關於這一部分,我不好多說,也只能請大家觀文玩辭,從容體會。

 

        我本想寫一篇古文,以與興武此書文體相呼應。但落筆既成今體,亦不煩改作,即以此序其端可也。丙戌寒露,序於燕京小西天如來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述書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