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7/16
日前全球37個國家80所孔子學院的代表,才在北京召開全球孔子學院大會。距2004年底才在韓國成立第一家孔子學院,迄今不過一年半,就發展到這個規模,實在可驚。全球華語學習勢頭之猛,略可想像矣。據大陸漢語辦公室的負責人說,今年會增加到一百所。而這個機構對於如此大好形勢,卻是煩惱多於欣喜,因為師資與教材皆大成問題。
據估計,全世界學漢語的人口超過3000萬,師資需求當然甚殷。可是大陸的對外漢語教師資格證書是管制的,目前領有這種證書的,不及5000人。杯水車薪,當然供不應求。許多人都看到了漢語教材研發及教師培訓的市場前景,但何時對外漢語教學才能市場化,誰也不曉得。悲觀的人,覺得事涉教育,當局決不會放手。樂觀的人,則期待由此打開一個教育市場化的契機,讓教育可以在「輸出國家軟實力」的大帽子下,掙脫國家化的格局。未來到底會如何發展,還得看華語熱這個「勢」如何走。
在台灣,今年大學科系調整,也有不少學校呼應了華語熱的情勢,設立了華語教學科系;社會上則倡議拿漢字去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顯見在回應世界華語熱這個題目上,兩岸是可以相與喁和配合的。只不過,大陸是政治行為太多,台灣又嫌政府行為太少,令人感到無奈罷了。
大陸上推廣漢語政府熱、民間冷的另一原因,是內外有別。「對外漢語教學」縱然熱火燒天,內部漢語文教學卻未獲等量之重視或起相應之作用。內部社會的思想意識乃至教育政策和環境,仍是獨尊英語的。孩童自幼牙牙學英語,家長勒緊褲帶送寶貝去上雙語學校。直至高考、研究生入學或畢業,英語都是關鍵,有時甚且是門檻。英文不好,專業再好也沒有用。情況比台灣還畸型。
其實如此大規模學英文,乃是民族智能、人力、財力之驚人浪費。我們有許多留洋讀了博士,甚或在德國法國日本執教、任職的優秀傑出人士。去問問,誰是從幼稚園起就K德文啃法文的?大抵只是入了大學才開始學,或竟是到了德國才進歌德學院、到西班牙才去塞萬提斯學院學語文。其成效,則是一年半載就足以遊其上庠而窺其堂奧,何需在國內虛耗十幾二十年,童而習之?結果一傅眾咻,除了應付考試外,毫無用途。
如此明顯之事實,說了也無人理會,仍在那兒死鑽英文。今年香港的大學到內地招生,網上大吵,爭論香港的學校有何優勢,有人就舉全英語教學為說。民情如此,除了長嘆,還能怎麼辦?
前一篇:教育資料館應如實呈現本土教育成績
后一篇:一劍飄然遊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