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入夏,學校都已開始放假,學生不是返鄉,就是在慶祝畢業,氣氛又鬆弛又熱烈。可是畢業也是幾家歡樂幾家愁。找定了工作的,忙著規畫人生,奔向未來;迄今還沒找著事的,則栖栖皇皇,仍在覓路前行。偏偏近年大學生就業率偏低,故人心不免浮動。
所謂就業率,不只是冷門科系畢業生才不好找事,恰好相反,一些熱門科系,如法學、工商管理、計算機等,據北京青年報之調查,竟亦分別以35.6%、31.7%、21.1%排名在「滯銷榜」的第三至第五名。大陸25至64歲的勞動人口中,具高等學歷者僅占5%,為何卻有那麼多大學生失業,而熱門科系也居然失業率這麼高,更令人難以索解。想來原因不外以下幾點:
一是雖然勞動人口中高等教育者偏低,可是許多職務恰被這些人佔著了,遂使剛畢業的大學生不得其門而入。二、大學近年來高教擴張太快,社會固然需要人才,但同一時期同一類人大批畢業,社會實無法吸納。三、近年大陸的高校擴張,還有點盲目趕流行的毛病。法學熱門,一堆學校就拚命擴招法學專業;工商管理、電腦等科系或學校,近年也不曉得增加了多少,學生多如牛毛,怎麼會不滯銷?台灣近年法律科系也不是如此嗎?搶熱門的結果,必然如此,倒也不足為奇。四、近年大學量產成品既多,市場上當然就要比貨、挑貨,教學品質差或品牌不夠好的學校畢業生乃漸漸乏人問津。故從某些方面看,大學生失業率高,反而是刺激教育逐漸從量產到注重品質的因素,不一定是壞事哩。
時序入夏以後,還有一特殊現象可述,那就是兩岸文化交流的旺季又開始了。
兩岸經貿來往,與季節關係不大,但學術文化交流大多仰賴暑假期間。本來寒假也便於交流,但寒假較短,又卡了年假,且天候太冷,許多地方不適合台灣人來往,暑間便都無此類顧慮,學校人員尤其願意利用這段時間辦會議、做活動。許多在台灣不經見的朋友,常會在北京街頭或校園不期而遇;有些則是特地約了來喝酒。還有不少學生團,或自己組織了去大陸參訪遊覽,或應大陸台辦台聯各系統之邀,結伴而往,是否為「統戰」,早已無人過問。
近日台灣友人便因此而頗在北京相聚。我雖掉了牙,又感冒,也不能不出來酬酢。他鄉故知,甚暢吾懷。又因故赴無錫,幫日月潭和太湖黿頭渚兩地聯繫了,結為合作景區。陳振盛兄率原住民歌舞團來,踏舞縱歌,一時幾乎忘了身不在台灣。此,夏日之瑣事,而亦時代之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