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掙脫大一統的區域特殊化

(2006-05-05 16:30:34)
 

2006.04.23

 

  北京上週大風沙,每平方公里落土十噸,如降土雨。行人掩袂,天地昏冥,非我台灣住慣了的人所能想像,記得那年我在陸委會任職時,兩岸才剛剛開始協商,海基會由陳長文先生率團到北京。也是四月,甫住釣魚台賓館,就因大風沙,把眼鏡吹掉落進池塘裡了,後來連忙去補配了一副。當時我們在後方督陣的人都不太能體會:風怎能這麼大,如今才算領教了。這樣的沙塵暴,由於環境惡化,只怕將來還會更嚴重。

  但在北京吃了滿口沙之後,忽然飛抵珠海,在聯合國際學院講了幾天課,卻極不適應。澳門珠海均極燠熱,著短衫,猶汗涔涔下。講課下來,汗都結成鹽塊沾在衣服上了。南北差異如此之大,當然也就不難揣想如此大國的區域政經文化差異會大到什麼地步。

  然而,政治上強調大一統,卻往往迫使大陸在許多方面朝一體化、同質化方向發展。

  未改革開放以前,此一傾向尤為嚴重,都市面貌單調雷同。改革以後,出現許多特區。特區也者,便是可以特殊化的地方。不過,特區其實亦未針對本身之歷史地理特性發展出什麼特點,基本上只是模仿與加工。在產品上如此,在城市風格上也是如此。

  如深圳便大規模仿效香港,高樓櫛比,車水馬龍。繼而老城市想改造,也走類似之路線。上海利用浦東新區建立另一個彷彿深圳的繁華市容,便是鮮明的例子。如今更以紐約為模型,打造城市風華。其他後續發展之城市,則學深圳、學上海,也建高樓、炒房價、闢商圈,而且每個城市都要建一條步行街,用硬鋪面、精品店、景觀燈、造景、雕塑來彰顯它已非吳下阿蒙。於是,又漸漸同質化,面目模糊了起來。每個地方,都在「城市更新,舊貌變新顏」的熱情下,拆光了老城區,然後再用水泥造一批彷彿是一個樣兒的仿古建築街區,供人發思古之幽情。

  其他政經文化各方面,大抵亦然,不太看得出區域特性與多元發展。邇來喊得震天價響的西部大開發,其實亦是如此,乃是針對西部特性,思量著如何將之馴化、同質於沿海開發城市,而非就西部特點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文化上更沒什麼特殊政策優惠。

  當然,此中亦不乏自我特殊化的個案,例如上海交大及復旦近日便公布了他們「自主選拔」預錄名單。這是整個大陸大學入學考試招生方式的改革實驗,有五千多學生申請,經申請資格測試、交送申請資料、面試後,錄取了五八二人。輿論反應不一,但大致認可,謂為入學考試多元化之嘗試。事實上,上海交大與復旦也是藉這個機會搞特殊化,以區隔於其他的學校,來和北大清華等名校爭取優秀學生。此等多元之發展,未來當會在許多領域不斷出現,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校稿度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