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3.18
此一文字體系,其實亦不僅限於華人使用,漢字文化圈廣及日韓越南等處,因此也是東亞地區重要的共同文化資源。而書法藝術,即是此一文化圈中共同的藝術表徵,發揚此一文化資源的價值,在這個「全球文化在地化」的時代,正好具有特殊的時代意義。
另一衝擊,則是電腦的應用日廣,小孩子每天敲鍵盤,可能會打字會輸入,卻不會寫字。在日常生活之大多數領域,手寫仍是必要且主要的,寫得錯字連篇或歪醜拙怪,即不免貽笑大方。面對這樣的衝擊,救治之道,在學校重新提倡書法教學自不失為方法之一。換言之,書法教育亦為現今時代所需,亟應提倡。
當然,提倡什麼都不能一窩蜂,也不能弄成教條,或再用考試帶領教學那一套來辦。過去的書法教育在學校也實施過,為什麼後來廢了?除了意識形態改變外,教材、教法、師資、考核方式,都是問題。現在台北市教育局若想推廣書法教育,對這些老問題便應有新對策,否則只會加重小孩子的負擔,並扼殺他們書寫的樂趣。
這也就是說,書法教育不論有多麼宏大的理想、深遠的意義,對學習者來說均不重要。國小的書法教育,應以讓小朋友感受到漢字的美感、體會到書寫的快樂為宗旨!
昨發一社論如上,藉時事以抒感慨,而實言不盡意。
因為中國人在中國社會中習焉不察,誰也不覺得漢字或書法有什麼了不得,可是事實上漢字真是了不得的東西。以歐洲來說,歐洲搞統合、搞聯盟,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要塑造歐洲文化的整體統合感,故文化統合為政經統合之基礎或關鍵。然而,1958年歐洲經濟共同體成立以後,原只有六國,卻有四種官方語言(法文、德文、義大利文、荷蘭文)。1973年,英國、丹麥加入,又增三種。另外,愛爾蘭文雖非官方語,所有文件仍須譯為愛爾蘭文。1981年,希臘文加了進去。1986年再加西班牙、葡萄牙文。1995年歐盟擴增至十五國,官方語言則再添芬蘭文與瑞典文,達到十一種。試想:凡歐盟之規章及各文件均須以十一種文字撰寫,其耗時耗力,要達到什麼地步?何況還有愛爾蘭、冰島、挪威、盧森堡等少數語種要照顧?而歐盟的功能之一,本來是要讓貨物能自由流通的,可是語文複雜,產品文字標籤及說明書無法標準化,引起了許多糾紛,目前是以規定銷售至某國某地時必須使用該地語言來解決。廠商成本提高、流通之意願也同時降低,廠商譯不譯得出那些文字,也成問題。為此,歐洲推動過「LINGUA計畫」「蘇格拉底計畫」「達文西計畫」「青年交流計畫」「語言教學聯合計畫」「未來語言教學輔助計畫」等這個那個計畫,擴編其翻譯署,以為補助。一個歐洲單一市場,卻是多元語言,單一不起來,只好努力讓大家都來接受多語教育,在這方面花了無數的人力物力。效果呢?哈哈哈,怎麼可能會有效?
2004年東歐捷克、匈牙利、波瀾、愛沙尼亞、塞浦路斯、斯洛文尼亞又加入了歐盟,歐盟官方語言再度擴增。而馬上土耳其也將要加入了,語言問題只會更嚴重。像匈牙利,80%人根本不會任何一種外語,要教會他們適應多語環境,豈不如開運河登天?相比之下,你就會明白漢字在文化、經濟上的效用有多大了。
這樣的寶貝,今人不知愛惜,反而跟著只知有英文而不知世界大勢者去亂扯,想要建立什麼中英雙語環境,寧不可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