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园园的鲁院季节

(2010-06-10 21:46:37)
标签:

李迎兵

鲁迅文学院

杂谈

 

  那是北京的早春季节。气温开始回升。路边的迎春花开了。从五棵松地铁站出来,换一路前往丰台的专线车,太阳在车窗上直晃。摇啊摇,一路摇到园园所在的那个编辑部。这是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创办的老牌文学杂志。近一些年来,锐意革新,面貌大变。在北京编辑部,有一种年轻蓬勃的青春活力。

 

  在这个特定的情境里,有了一次意外的邂逅。首先是被一种热情和谦和的气质所打动,其次就是有了共同的缘——对于鲁迅文学院的情有独钟。当时,我与园园谈到鲁迅文学院时,竟然有了异于常人的兴奋,乃至由此挖掘出一些诸多熟悉的话题。一些淡去的人事在回望中一下子复活了。这个出生于1986年的北方女孩,很率性,也很真挚,能够从她的眼神里读出那些过往在鲁院的难忘记忆。

 

  园园在鲁院第七届高研班时,与颜歌(戴月行)、鲁敏是同学。而且,与山西的李骏虎、王春林也很熟悉。园园写小说,也写散文和诗歌,《中国作家》杂志曾经发过她的一个小说。她的文字一直很率性,富有灵性的感觉里,又有一种具象和精细的表达。园园的情感丰富,对生活有着独特的把握。鲁院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让满怀文学梦想的人有了一个依托,也使得众多执着的灵魂有了飞升的空间。

 

  园园在她的博客上这样介绍自己:我,女子,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七届高研班,现任某杂志编辑。园园也说起写作方面存在的一些困惑,让人感同身受。无论如何,写作让这样一个80后女孩不同寻常。她不仅仅是一个十分年轻的女性作家,而且还是一个富有热情而又充满敬业精神的文学编辑。难能可贵的是在她身上一点也找不到那些所谓大腕编辑的臭架子,更没有丝毫骄横跋扈的霸气。在切近的交流中,总是那么认真耐心,总是那么细致入微,总是那么清澈明朗。

 

  记忆里那一切,很单纯,很美好,很自然。所以,过去很长时间,依然在回味。人生原本就应该这样,没有那么多复杂,没有那么多算计,没有那么多勾心斗角。正因此,园园和我说他们刊物需要什么样子的稿件时候,总是那么平和恬淡,那么善解人意的样子。这些点点滴滴的记忆,反倒构成了生命深处的一道主旋律。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是客观存在的,但心理距离的拉近来自心与心之间的暗合和呼应。这种暗合和呼应,只是人作为这样一种无法替代的物种,所必然有的一个精神标志。

 

  文学的意义,正是包含了对人自身的肯定,正是体现了对爱的价值的肯定。毫无疑义,从园园身上,从园园的写作中,都能感受到这样一种价值观的发扬光大。写到“孤独”时,她说:喜欢什么是一个人永远的权力。在那些句式和结构中,就能知道她的性格,她的内在追求。从零零星星的记录中,从集束的放射性表达中,体会到她的智慧和力量。

 

  海子的《七月不远》里有这样的句子:“因此青海湖不远/湖畔一捆捆蜂箱/使我显得凄凄迷人/青草开满鲜花。”这正是园园所喜欢的情境。这种凄迷的感觉,使得园园有了“我们都是时间的过客”的忧叹。我发现文字让她的身影更加扑朔迷离了。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生命轨迹,在各自的前行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凄迷,也能体会到更多生命的超越带来的坚定和执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