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回到鲁迅文学院
(2010-05-31 21:07:39)
标签:
鲁迅文学院李迎兵 |
感情这种东西很奇怪。因为,它是不理性的产物,所以总是难以用理性给予完全的控制。又回到鲁迅文学院了。这个不寻常的春天一直有冬天的影子在飘悠。而夏天的热烈正在开始强烈的时候,我又回到这里。
一直就是感情动物了。文人里很少有铁石心肠的类型,当鸡蛋和石头相碰的时候,文人总是站在弱小的鸡蛋一边,站在受压迫者、利益被侵害的一边。而且,文人愤世嫉俗,喜欢抨击时弊,鞭鞑假丑恶,敢于说别人不敢说的真话。
在鲁迅文学院里,井瑞老师堪称这样的人。远远看到鲁迅文学院的大门,一如从前的样子,传达室那里还正好有一个过去的学员给我寄来他出版的新书,里面收入我给他写的序言。在井瑞老师那里,还有好多给我的信,长期以来依然有学生和我保持着一如从前的联系。前一阵子,上海的冷珺给我寄来茶叶,还有嘉域,以及很多的学生,让我总是很感动。
在井老师的办公室里,一边喝着热茶,一边与井老师自由自在地侃侃而谈。我在讲述山西的见闻,并谈到山西与北京的一些异同。地域的不同,也决定着文化的不同,乃至整个观念和价值观的不同,夸张地说简直无疑两个世界。确乎如此。一个国家的政体,一个民族的心理,取决于地域性的小民心态和发展的巨大落差等等因素。
其次,我们也关心一些热点话题,比如前一些时候,网络上热炒作协在西南某个城市开会的负面新闻。随后,没有多久,又出现了鲁迅文学院相关的一些传闻,网上炒得很火。题目惊世骇俗。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谈到这些,心情就很复杂。
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革命年月里,一有风传草动,就会提前树立靶子,树立假想敌。将心比心,一些传闻让一贯正统和一贯注重名牌效应的一贯做法,遭到颠覆性的破坏。关注这些无法实证的传闻,是因为关心着鲁院,热爱着着鲁院。
好长时间了,一个人无论走多远,依然有一种鲁院情结。对于这些一阵风的传闻,最好的办法就是置之不理。一阵风来了,也会一阵风而去。面对这种传闻,如同面对的是一个巨大的、而且在不断地扩张着的无物之阵。一时间,很难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破解办法。
井瑞老师大约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就在鲁院工作了。那时,他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子,面对的是一个文学的时代。这一点,从井瑞老师多次做的院史展板上,让人钦佩不已。毕竟,院史纪念馆里,许多历史资料,比如作家手稿和历史照片,以及1950年始办和历史沿革,记载了几十年的风云变幻。
这个下午,在院史展览室,井瑞老师带着我边看边介绍。其中,一些历史照片都是井老师从当事人手中搜集到的。从引言到结语,从人物照片到文字介绍,从教师和历届学员名单,知名作家占了很大一部分,可以说几乎统领当代文坛。井老师是这些精彩展板背后的无名英雄。言谈间,能感觉到鲁院的历史没有灰飞烟没,相反在此时此刻鲜活如初,让我感觉到更多的精彩瞬间。
这届高研班是自从2002年以来的第13届了。我认识住在104室的山西作家王保忠。记得早些时候我与他吃过一次饭。我不仅在全国不少主流文学刊物上认识作家王保忠,而且还早在1997年10月一起参加山西新生代作家研讨会时认识朋友王保忠。我在鲁院见到王保忠时,就有了作家和朋友双重的印记。刚才在院史展览室还看到80后女作家颜歌的发言照片。我与颜歌的交往,主要是稿件。在她还很小的时候,我给她写过一些点评信。颜歌能够成长为一个很有前途的青年作家,让我很高兴。在言谈间,我和井老师竟然还提到80后的韩寒。韩寒的博客写得不错,越来越接近常识和理性,而不是忽悠。韩寒越来越让人喜欢。难怪美国《时代》周刊把韩寒评为风云人物。还有一个郎咸平,一个史上最牛历史教师袁腾飞,他们说的话不是因为他们代表真理,而是敢于说几句真话。
我做不到,有时夸夸其谈,有时为了蝇头小利说几句很不靠谱的屁话,人格分裂,等等。无论我在现实生活里如何颠三倒四,如何信口开河,如何虎头鼠尾,但我对文学还是一直执着地追求。我的文学梦永远也不会破灭。无论人在哪里,也只有这样一如既往了,走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