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阿凡达》的前世今生

(2010-01-10 00:00:00)
标签:

影评

阿凡达

3d电影

卡梅隆

杂谈

   《阿凡达》的前世今生

  《阿凡达》时有耳闻,据说非常火爆。其实,影片的思想主题是一以贯之的路径模式,但确实是人类社会的共识,乃至常识。影片中那漂浮云端的神山,那些金光闪闪的树魂,飞奔的怪兽,如同网络游戏里的魔兽世界一般,但更让人惊奇。这就是超想象和超感觉,难怪宁财神说,跟他一起去看电影的几个导演、制片人都被震傻了。

 

    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再次运用最现代的高科技术和最完美的电影语言,缔造了这样一个票房神话。迄今为止,《阿凡达》全球票房超过10亿美金。《阿凡达》就其思想性而言,再主流不过了。当年的《泰坦尼克号》通过悲剧来抒写人类大爱。3D大片《阿凡达》,则更近了一步,突出的是世界大爱,把这种人权理念输出到外太空啦。《阿凡达》在面对市场上当仁不让,但在思想性上依然一样的悲情,一样的震撼,一样的关爱。

  《阿凡达》耗费卡梅隆多年的心血。据说,不是因为噱头,也不是资金问题,而是卡梅隆却纯粹是因为自己的想象,已经超越了现代社会的发展。他不仅仅是具有开拓性思维的导演,而且是技术的狂人。自称“半个科学家和半个艺术家”的他,曾经为《深渊》开发过水下摄影系统,为《泰坦尼克号》开发过远距离遥控深海摄影系统。这次他又和合作伙伴文斯·佩斯为《阿凡达》自主研发了一套全新的3D数码摄影系统,并且发明了将真人表演同CG画面合成的观察平台,完善了3D电影的表情捕捉系统,革新了动作捕捉技术。

  潘多拉星球,成为卡梅隆的试验场。每部影片都是一场特效革命。但绝不为特效而特效,他的特效永远是为故事服务的。他作为创作者就是为了体现让编导回归到最初的梦想的理念。电影诞生之初其本质就被定义为“造梦”。《阿凡达》让技术服务于故事,注重市场,又坚持严肃的大爱主题和人文关怀。让观众观看影片后有一种追求梦想的精神满足。“躲避崇高”,是由文学界王蒙提出来的,也是国内电影共同的死结。导演陆川据此感叹:“我们在虚高票房中裸奔和狂欢的时候,彻底放弃了一个电影人,一个民族精神文化产品创作者应有的操守。”有的观众也感慨:“《阿凡达》真正让我激动的,让我觉得它近乎完美的,其实并不是3D特效,而是卡梅隆,作为一个以商业片成名的导演,在一部花费12年,耗资5亿美金的纯商业目的的影片中,能够不惜笔墨地去表达一个深刻而严肃的主题,能够在赚钱的同时,不忘记一个顶尖导演和一部风靡全球的大片的社会责任,这一点尤其让人钦佩。也正因为这一点,《阿凡达》由成功变成了伟大!”


  “爆炒”《阿凡达》的主力观众是“80后”和“90后”。这些年轻人有着与中国文学和中国影视的现实主义传统不一样的美学观。他们更喜欢上网,更热衷于网络游戏,更喜欢看玄幻、盗墓和鬼怪之类的小说,他们的目光更关注的是未来。当年的多厅时代到今天的3D时代,《阿凡达》上映后让3D、IMAX等专业名词一夜之间流行起来。李承鹏评论:“技术上中国电影落后五十年,人性上中国电影落后五千年。”韩寒的博客也力挺《阿凡达》。也许,这不是什么所谓洗脑不洗脑的问题,或者也不是屡试不爽地再次使出偏狭的民族主义的旧旗,乃至义和团地指责好莱坞文化侵略的问题,而是《阿凡达》实在是我们的《三枪》之流顾左右而言他所回避的一些基本常识和人类大爱的严肃主题。

 

    所以说,《阿凡达》实在是普及常识而已。《阿凡达》的前世今生,也正是自有人类以来一以贯之的人权、民主、平等和关爱(对外星球弱小生命的关注,对人类现代文明的反思)的大主题。就这一点而言,实在值得让我们的那些如同性工作者一样羞羞答答躲躲闪闪的影视工作者汗颜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