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迎兵:郭敬明是明星作家,还是抄袭大师?

(2010-01-11 23:00:19)
标签:

80后

合并同类项

郭敬明

杂谈

李迎兵:郭敬明是明星作家,还是抄袭大师?

郭敬明《小时代》7天发行量超过百万……

 

   按语:郭敬明现在越来越火,《小时代》在7天内发行超过一百万册。发行量、占领市场是硬道理,但郭敬明也要吸取以往的教训,比如抄袭公案引来的风波等。在郭敬明的百度贴吧,有他的粉丝针对李迎兵的这篇评论要让作者“碎尸万段”,但编者还是建议这些粉丝不要太感情用事,也希望郭敬明好了伤疤别忘记过去的痛。

       
  关于所谓80后、90后写作的话题,又因郭敬明抄袭拒不公开道歉和《萌芽》约稿事件而引起轩然大波。以韩寒、张悦然为代表的80后作家大有清理门户之势,郭敬明自然死不认帐,他的粉丝更是倒打一耙——有本事你们也和小四一样来抄啊?一时间,还成为了一个新的热点。韩寒表示要“落井下石”,张悦然则想退出80后,在这场混战背后又有不少看客围拢了上来。

 

  有一个记者朋友给我发来消息,也说到这件事情。看来狗咬人、人咬狗也不算什么新闻了,又要回归狗咬狗、人咬人的新闻路数。把不同年龄段的写作划分归类,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青年文学》搞了一个“60年代作家作品展”的栏目之后才开始形成的划分模式。一些拥有发稿权的编辑和文学评论家就此照猫画虎地以此来对文坛进行一定程度的合并同类项。也许这种简单和偷懒的做法,会给写作者一种心理的暗示作用,以为写作是可以批量生产的,而忘记了写作其实是一种个体的手工劳动,是一种孤独的探索,拉帮结派的画地为牢与内心的写作没有任何关系。比如张悦然的话“退出80后”,何谓退出?怎么退出?写作需要一种车间里的集体环境吗?大约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上海《萌芽》为提高发行量而开办新概念作文大赛,至此80后浮出水面。当然,当时属于北京鲁迅文学院的中国少年作家班,也对80后的成长起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

 

  多年前,在北京的京丰宾馆举办的一次活动上,我见到一个叫颜歌的少年作家。她的真名叫戴月行,先特招到南大,后又因某种原因到了川大。当时她把刚由工人出版社出的一本自己的书送给我。那次活动上,颜歌和我谈了关于郭敬明写作的一些话题。郭的抄袭问题还没有败露。郭不仅仅是一本《梦里花落知多少》,被《圈里圈外》的作者揪住不放。从那次和颜歌的交谈中了解到,郭的《幻城》也存在这一抄袭问题,而且受害者正是颜歌自己。在那本书上,她还迫于情面在书后写了一句署名为戴月行的话。颜歌在《中国少年作家》上发过稿,也曾是少年班学员。多年前,她写过一篇《嫁给梵高》的稿子被我退回去了。这次,郭敬明招此清理门户让我想起颜歌说的这件事情来。郭的抄袭决非偶然,应该说是他自己早就种下了祸根。至于,郭的粉丝说的那些话,什么“抄怎么了,抄得畅销就是本事”,还有认为三毛抄袭了他之类的胡话,更有认为他无辜,是受害者等。这种盲目的追星和跟风,甚至倒打别人一耙的做法,已经缺少一点起码的是非观了,简直滑稽可笑、不可救药。

 

  写作究竟为了什么?当今确有那么一两个当红的“80后”、“90后”,年轻作家声称与过气的成人作家有了不共戴天的代沟。问题果真这样严重吗?越年轻就越代表新潮,就越卖得好,也就写得越好,甚至抄袭也被说成抄得好,那就完全背离了写作的初衷。我一向不想把不同的写作合并同类项。真正的文学是开放的,反对这种人为的割断的。无论哪个年龄段的文学,实质上都是人的文学。人与人的差距再大,也不可能是人与外星人之间的差距吧?文学的意义正在于不断地消除人为的鸿沟,而不是相反。

 

  为什么郭敬明就不能倒掉呢?真正的文学不能这么浮躁。当我们通过阅读1883年出生的卡夫卡的小说时,能说与这个时代的我们有了更大的隔阂吗?同样的问题也曾困扰过很多文学大师,比如陀斯妥耶夫斯基、索尔仁尼琴们。我们今天新一代的80后、90后们,不能否认大多数是在进行着真诚的写作,但像郭敬明为什么会屡屡犯错而又死不认帐呢?尤其,那些强词夺理的、从不用头脑思索的郭敬明的粉丝们,或者其他80后作家的粉丝们,只能造成人为的封建割据,只能是形成新的门户之见,反倒会是亵渎和异化了真正的文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