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迎兵:欲望的舞蹈

(2009-10-24 22:07:37)
标签:

林若羽

评论

李迎兵

杂谈

李迎兵:欲望的舞蹈

     作者:林若羽(上海)
          李迎兵:欲望的舞蹈
 
  江南的仲夏,湿润而又香甜。夜深了,我却不想睡去。刚刚看完李迎兵的长篇新作《雨中的奔跑》(大众文艺出版社),书中通过现在的眼光回望的那段历史离我很遥远。我几乎想象不出李迎兵笔下的吕梁的真实模样来。有一再被折起的青山绵延在粉墨画里的村庄吗?有纤瘦似玉的水稻扎根在棉花糖似的云朵堆里吗?有像蜡笔描出的尖喙飞鱼在黄色晚香玉的小溪里游弋吗?我似乎没有在书中找到对主人公“我”成长的地方惟妙惟肖的细致描写。这让我感到有些失落。
 
  我再次回想了一下整本书的结构,以及故事的发展态势,在此不再赘述。小说主人公“我”(李迎兵)的童年回忆和长大后在北京生存的种种尴尬境遇,整个小说自始自终环绕着现代男女的感情危机这个主轴,并以此回应社会的千变万化。童年时代的“我”是瘦弱的,单薄的,可欺的;而长大后的“我”是矛盾的,分裂的,无助的。
 
  作者用一种诙谐的、嘲讽的、尖锐的腔调,借主人公“我”宣泄着对物质社会的不满,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在全书中,几乎一直保持这样一种战斗的姿态,颇有鲁迅和王小波那种特立独行的影子。但主人公“我”不是欲望的奴隶。无论是物质的贫乏,还是肉欲的饥渴,“我”处处被动,而又处处主动。李迎兵确实一直在执着地演绎着他自己的“雨中的奔跑”。
 
  李迎兵的长篇小说《雨中的奔跑》是随意的,跳跃的,散乱的文体,跨文体,却是一气呵成。这部小说又是短促的,冷漠的,苦涩的,却一针见血。我很喜欢对童年的描写部分。因为,那是有温度的,读起来温暖直观。虽然,童年时候的那个主人公“我”,不够引人注目,但活得也算丰盛而浓烈了。对邻居三三姐姐(梅梅姑姑)的喜欢不是那么明朗,还有些羞羞答答,以及对同班女同学王红卫的淡淡暗恋,都显得是那样真实可信,一种自生的状态。直到现在时的“我”的恋人宋歌出场,一下子打乱了主人公“我”的生活秩序。确切地说,宋歌是一个符号,又是手术刀,通过对这一人物的解剖,可以说,单刀直入,鲜血淋漓,用其肢体行动诠释着金钱比知识和素质更让人需要。这对“我”来说,无疑是宋歌一个巴掌拍过来。
 
  然而,这个巴掌,还仅仅是开始。之后,“我”接连二三地承受着生活的沉重打击,甚至亲眼看到宋歌的堕落和“我”自己的无奈。其实,“我”也在麻醉中也渐渐地堕落了。这样的堕落,有点类似祥子式的可怜,又有些堂吉诃德式的可笑。老舍认为其是“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对“个人主义末路鬼”,我有不同的看法。在今天的中国,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把个人主义与只关注自己的利益或者自私自利联系起来,然而,当社会对个体意义的单个人(乃至他的人格价值)缺少充分尊重和法律保护的大前提下,奢谈什么个人的无私奉献,个人利益还要无条件地“被 捆 绑”,“被 自 杀”,“被俯 卧 撑”,“被 躲 猫 猫”,那就注定是非常虚伪的。也许,祥子的愿望只是要拥有一辆黄包车,能够自食其力过日子,可是就这样一个简单的愿望,这样一个朴素的要求,在那个社会里都无法实现,这对社会的讽刺意味实在太明显了。
 
  回顾李迎兵的这部小说《雨中的奔跑》,主人公“我”所得到的总是太少,社会对“我”的尊重和关怀实在是太过于稀缺了。在这样一个两极分化矛盾对立的社会环境里,只单方面要求个人坚守底线,可能多少有些虚妄了。
 
  我觉得在社会没有充分尊重个体尊严的情况下,个体为了生存只能不断地被异化,被解构,被丢弃,内心的美好价值只能渐渐被遗弃了。这是主人公无法逃避的无奈与悲哀。到了这一步,一切就和个人道德也就没有关系了。
 
  那“我”的出路在哪里呢?小说并没有提供答案,或许也没有答案。李迎兵在结尾语焉不详。只是在最后,奶奶的教诲,隐隐约约道出了一点端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