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的泥沼中挣扎--李迎兵长篇新作《雨中的奔跑》读后
作者:颖 川(美国) 文后附来信节选

一
“我”从小就是不起眼的孩子。“我”一直被“强势人物”所忽视和排挤,“我”在乞求生活的垂青,在等待好运的来临。“我”积极地追求更好的生活,心里却又弥漫着悲观的无力感。“我”时时刻刻都在生活的泥沼中挣扎,如果不想就此沉陷,只能不停地奔跑。“我”在筋疲力尽地奔跑,你在奔跑,他也在奔跑,人人都在奔跑,在荒芜的生活泥沼之地,用尽机巧手段,渴望能获得着一寸安生之地。
我们都想脱颖而出拥有主宰的权力,既使不能超越控制他人,也要试图控制自己。命运在碰撞,人们在互相排挤利用,弱者的挣扎不过徒增了强者的乐趣。我们怨恨他人的无情残忍,实际上却是毁在自己的种种欲望之上。我们一心想摆脱命运的大网,归根结底又是我们自己亲手织就了网上的每一个死结,牢牢裹住自己的手脚。渴望自由美满的生活是每一个人的理想,可是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我们却太容易失手于各种各样的威胁和诱惑,现实让我们哭笑不得,而自我更让我们手足无措。我们是目的明确而行为盲目的小人物,我们有天高的理想,却只有微薄的力量。我们注定要被命运的洪水冲走,注定要在生命的泥沼中彻底沉沦…可我们内心深处依然保持着希望的那一星暖意,催促鼓励我们绝不放弃。我们是一群冥顽不化固执顽抗的小人物,身处强势边缘,我们不但要努力地活着,我们也学会了静静地观察。
“我”在看着别人,也在看着自己,用一种好奇的审视的目光,像一个表面调侃不恭却内心充满怜悯同情的旁观者,仔细地观察着周围发生的一切人和事,包括身处局中的自己。
是因为处在生活的边缘,反而做了生活里最直接的观察者,观察别人,也在观察自己。因为我们的弱小,反而更可以看尽人性淋漓尽致的表现。强势者是不屑在弱者面前做丝毫的掩饰,所以我们能看得更真看得更多,我们能看清楚别人,同时也看清楚了自己。
二
我们在奔跑,在瓢泼大雨中,在狂风暴雪中,曾经跑过春暖花开,也跑过细细情语,这就是我们小人物的生活,在风暴中捕捉那点冬梅的嫣红,在喧嚣中坐在一隅静静沉思。虚荣的浮躁中揉杂着弱者的无奈,绝望与无助里还留着勇者的自嘲。我们在奔跑,是挣扎是逃避,更是在寻找那一点遥远的希望。
美好与堕落是人性的常态,人在变,社会在变,可人性的本质却不会变,美的依然是美,而丑的只能是丑。弱者到底是弱者,他们的绝望不只是社会的,大环境的,还是个人的。大环境允许他们太少的选择,而他们又常常会选择一条错误的道路。生活让美变得畸形扭曲,但是美的毁灭,更强调了美,像一闪而过绽放在夜空里的璀灿烟花,瞬间消逝的美丽,留下了缠绵难言的哀伤与怀念。如果不想被无助与丑恶毁灭,只有不断地奔跑,如果不想被同化污染,也只有不断地奔跑。生活的无情好像是外表平静的污泥沼泽,挣扎就是陷入,不挣扎也是陷入。于是不甘于被命运摆布的人,只有也只能不停地奔跑,永远不愿放弃,永远在顽强地改变着自己的生存处境,绝望,无奈,却又充满了悲剧的美感。
三
“我”到底是谁?你又谁?“我”固然是“我”,其实你也是“我”,他也是“我”,人人都可能是 “我”,而“我”同时是那个唯一的“我”
。
“我”最知道自己的平凡与普通,却又不甘心就此默默一生,心里仍然怀有种种雄心壮志,希望在扎堆的人群中找一块儿完全属于自己的位置。
“我”总是处在绝望的狂欢中,又被短暂快乐中无处不在的失望与无助而折磨。“我”就是这么自相矛盾,既盼望出人头地有钱有势,却又顽固地想要保持自我的独立完整和不合时宜。于是“我”在生活中犹疑不定,获得生活的一点承认,还来不及欣喜雀跃,就已黯然发现失去了真我的一部分。他就像一个钟摆,在生活的洪水中极力想稳定,极力想找到自己的位置,却力不从心,不得不四处奔走。其实他对生活所求不多,不过就是想找到一个小小的能安身的平安净土,可这却成了人活在世最难的一件事,于是“我”不得不在人生的风雨中不停地奔跑,付出无比的艰辛。
对奶奶最开始的回忆,就是奶奶死去前的情景。漫长的一生,在最后的日子里,只浓缩成奶奶脑中混乱而支离破碎的一点记忆。那个总是慈祥而充满勇气的奶奶,“我”的保护人,“我”最初的领路人,那个带着“我”在人生的崎岖道路上奔跑的奶奶,最后的结局也不过是面对死亡的局促与卑弱。“我”看到了奶奶的结局,以为这也是“我”的结局,一辈子在路上的跌跌撞撞,挣扎抗争,最后还是逃不过一死。“我”看到了路的尽头,觉得了逃亡的无味恐惧,却仍像奶奶,像路上的所有人,不甘心停留在无助的泥沼中屈辱地等死,“我”要拼尽全力地去挣扎,不停地奔跑,想要找到自己的出路。
“我”是雨中的奔跑者,在“我”的身边拥挤着众多的奔跑者,他们,或者“我”们都痛苦地想改变自己的处境,想能到达一个最理想的目的地。梅梅姑姑是“我”心中的美,也是销毁在奔跑路上的美,“我”知道这条路上会发生多少残酷无情的故事。她的死是“我”的理想的幻灭,可是同时却也是“我”的理想的坚定。命运越是摧残美好的东西,美才越是能在我们心中存在永久而永不失色,成为向前继续奔跑的目标和动力。宋歌是梅梅姑姑落在实地上的化身,是“我”心中对美好的向往的现实化。没有了对梅梅姑姑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宋歌和“我”之间是活生生的物化关系。宋歌是“我”可以触手可及的,她就在身边,一起做着最世俗最实在的事,可同时,宋歌又像从指缝间流走的沙子,“我”没有足够的能力为她提供她理想中的乐土。宋歌像一只自以为世故聪明的小鸟,快乐地拍着翅膀奔向她悲惨的归宿。宋歌的结局让“我”悲伤感慨而又无可奈何,她选择的道路与“我”无法交叉,“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沉陷在泥沼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该怎么办?“我”的路上还是只有“我”一个人,“我”不能停,又看不到清晰的目标,逃命一般地仓惶奔跑是“我”
惟一的选择,也是我对命运不屈服的惟一所能做到的。
我们所有人就是这样在人生的风雨中努力地奔跑着。
四
小说的文字很是轻松幽默,读来妙趣横生,又处处流露出真诚的人生感悟。既让人忍俊不禁会心微笑,又不由得引人低头沉思回味不已。
作者以“我”直接进入故事,以“你”来旁观审视,又以数个“她”或者“他”来织就这个奔跑的弱者群体。现实与虚幻紧密交融,很容易就让读者产生自我认同和自我反省。故事的讲述又是回忆与当下事件的交叉叙述,有一种生命轮回的无奈意义,事情就是这样在过去发生着,在现在发生着,将来也会一样发生。在过去有众多不服命定而抗争的人,现在也有,将来也一定有。参照虚构理解现实,对比昨天感慨今天,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一天一天过下去,希望总是在远方。
附录:
美国来信
作者:颖川
李迎兵老师:
您好。
您的《雨》是一到手两天就读完啦,可是这要写评论真难,再加上生活里琐事繁杂,所以拖拖拉拉这么长时间才写了一篇短短的读后感。感想是一大堆,就是不知道怎么组织起来,还是我的水平太差,有了感觉也无法表达。
读《雨》特别亲切,很多很多情节好像我自己就经历过。比如我小时候也是在姥姥家度过,那种跟着隔一辈亲人过日子的感觉就象书中写的一样,具体的事情可能不同,可是表面的故事之后,就似乎是一样的体验。我从小也是很不起眼的孩子,总是游离边缘,看着别人风光受宠,而我就是一个旁观的局外人。直到现在,我倒是很享受这种在一旁冷眼旁观的情形,觉得给了自己很多的机会来了解别人了解自己,从而能了解人生和人性。
一直没有问过您的年龄,也许我们差不多大,因为小说里写到的一些事件我也挺熟悉。就在读您的小说之前,我还试写过一篇短篇,讲我小时候的事情,讲在一个孩子眼中大人们的种种行为,也讲到了第一次见到死亡时的情形。因为我长在医院大院,就在家属院前有一个太平房,给我的印象太深了,现在想起来好像还能闻到那种冷冷的死人气味。看到您的小说中提到枪决死人的情节,我都大吃一惊,奇怪怎么还会有人和我有这么类似的经历,不是具体情节,而是其中引发的对死亡的震惊和敬畏等等感情。宋歌最后吸毒自杀,我小时候的玩伴也是吸毒自杀,也许这已经不是什么单一个体的现象,而是一种社会变迁生活压迫之下的某些共性的东西。读《雨》,让我觉得好像在读一段自己的生活经历一样,激起太多太多回忆和思考。
本来在我对您的有限印象里,以为您是很认真很严肃的人,像您的以前几部小说中表露出的一样。可这部小说的文字却让我吃惊,没想到您写出来这么有趣好玩的字句,常常乐得我笑出声。小说中“我”对自己的调侃和自嘲,有趣可乐之余,却尽显人物的豁达机智,看懂别人是难,看懂自己其实更难,不但看懂了自己,还能正视自己开自己的玩笑,那只有广阔的心胸和勇气以及大智慧才能做到。
相比您以前的小说,我感觉您在这部小说中,无论是人物故事,还是文字谋篇,更加自如洒脱,更放得开。《雨》是很好看的一部小说,很真性情很真诚。
我的水平有限,只能写下一些在读完小说后直接产生的感想和思考。本来感觉您在这部小说里的构思布局上也有很用心很独到的地方,但是实在是总结不好,还是我的业务理论水平太差,不能更好地表达出我的想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