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兵:挂起来的人
(2009-08-31 17:53:31)
标签:
李迎兵雨中的奔跑青年作家悲剧性杂谈 |
李迎兵:挂起来的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27d2f10100ee46.html
近期,阅读了青年作家李迎兵的长篇小说《雨中的奔跑》。
小说反复抒写的是主人公“我”和宋歌的感情纠葛,富有浓厚的悲情氛围。在现实生活令人极度愤懑的情况下,时常从关照孩提时代的快乐时光,对当下的境况造成的心理扭曲是一种有限度的消解。两个知识分子,两个小人物,以各自悲怆的生命轨迹,就转型期的知识分子的出路问题,进行了艰苦的探索,结局是苦涩的,是引人思考的。
进入新世纪之后,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科学技术门类的大学生,在毕业后都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大学未经扩招之前,由于文革期间对于知识分子阶层的戕害造成的人才或者干部断层,经1978年后的10余年间的大量补充新鲜血液,几乎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以前计划经济下毕业生包分配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自由发展和合理流动;由于经济利益的推动,大量招生以后,这些人的出路问题越发严峻了。
《雨中的奔跑》以形象提示读者进行这样的思考:在1990年代末期以后,中国知识分子的出路,只靠知识分子个体或者阶层是无力解决的。“我”属于很有才华的知识分子,生存状态尚且令人忧虑,时时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在年轻和创造力充足的时候,尚可以勉强生存。在体力和创造力减弱甚至丧失之后,生存必定更加艰难,甚至成为不可能的事情。这个“我”,让读者联想其美国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洪堡的礼物》的男主人公。固守艺术理想,被艺术理想伤害,为艺术理想而消亡,成为艺术殿堂的祭奠品,其悲剧性结局是难以避免的。主人公“我”,就这样成为贝娄笔下的那个悲剧性人物“挂起来的人”了。形成对照的是,洪堡的徒弟,没有固守前辈的理念,却获得了可悲的成功。
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仿佛一夜之间崩塌了。没有信仰的国人,只臣服权力和金钱,什么都不相信,什么都不信任了。当今妓女的诚信都高于官员和体制里满嘴跑火车的御用文人和教授,确实青年作家李迎兵长篇小说《雨中的奔跑》深刻地揭露了这一社会现实。
宋歌的堕落,和洪堡的得意门生的道路是性质相似的。差异不过是:一个选择了肉体,一个选择了灵魂。就出卖自己这一点而言,我不认为后者一定比前者高明或者高尚。相反,将灵魂出卖给撒旦的人,已经成为了撒旦的同盟军了,本质已经十分接近了。
说到同盟军,我觉得,“我”的单打独斗,之所以如此吃力,处境维艰,就是缺少了志同道合的同盟军。换句话说,“我”是需要与其他人物或者阶层联合起来的。联合的力量,已经为历史所证明。知识分子中不乏优秀的种子,以黄巢、洪秀全等“落第秀才”为例,他们的生命大放异彩,都是联合了其他阶层之后迸发出来的结果。历史事实还表明,一旦由于处境的改变,这种联合名存实亡了,联合所激发出的惊人力量,也就随之丧失了。
知识分子的前行路上,注定是多雨的,奔跑的方向,决定了他们的前景。转型期,好比岔路口,不同的方向意味着不同的归宿。选择一旦决定,往往很难中途改变。因为,历史是无法走回头路的。回头关照历史的,是哲人,文学家或艺术家。他们,都是无力改变历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