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兵:众生相之暗夜里那只笨拙的老鼠(戴幸玲)
(2009-08-26 23:46:50)
标签:
戴幸玲评论李迎兵长篇小说《雨中的奔跑》杂谈 |
众生相之暗夜里那只笨拙的老鼠
——读李迎兵长篇新作《雨中的奔跑》
作者:戴幸玲
这是追逐理想义无反顾的奔命狂跑,还是面对困顿无力抵挡周旋的仓皇出逃?
俗人的生命免不了围绕着欲求而打转,但是有时又穷得连真正的欲求何在都搞不清楚。迷茫困顿,成了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无论是因童年缺食少粮而对“美味佳肴”的无限渴望,还是因自身条件有限而对英雄人物的许多向往,亦或是对理想异性可遇而不可求的隐忍追逐等等,都透出了小说的主人公“我”的需求与现状的错位、不对称。
“我”是一个似乎常常被人所遗弃,被人所憎恶,被人所驱赶,被人所欺负的低能的,甚至于无能的老鼠,面对现实,“我”有诸多的不满足,“我”经常在悲观、失落、抑郁、绝望中挣扎。
时空交叉的片段交叠展现,是一种手法的运用,也给读者呈现出了一种纵横交错的纠结感。人生有诸多无奈,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我能够体会出,作家李迎兵先生用他人生的积淀来讲述了一个仍然坚持着在希望与失望间徘徊的小人物的故事,以他的过去、他的现在,串联起生命长河里流淌着的形形色色的人。他们都不能免俗,都有着这样那样的欲求。这是一个平民的世界,一个彻彻底底的俗世。同时,小说的全程也勾兑着人生中所不可避免的,也发人深省的永恒命题:生、死、性、爱。
新时期以来文学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由于创作理念的转变、作家心态的自由和眼界的开阔,一种在多元多样中立主导、在交流交融中谋共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市场化的环境和网络等新传媒写作的介入使文学原有的写作内容和方式、写作人群和阅读目的发生了新的变化。有评论家提出,文学的界面在不断拓展和延伸。过去人们所熟悉的文学形态现在仍在发展,且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而由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一些新的文学样式增加了进来,文学已经形成网络文学、纸媒文学或称传统文学和市场化的青春文学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三块互不兼容,又相互影响渗透,而且都已形成比较稳定的发展态势。
这就是生存,这就是一种最自然的生存体验。六、七十年代作家是一种社会身份,而今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职业。作家原先被钦定的光环消失了,但作家的人数和社会影响反而在发散。作家李迎兵的抒写,就体现了这样一种时代的焦虑和不安。他是通过“我”这样一个小人物来见证这种时代的变迁。尤其,作家展现了个人的真实生态。虽然,“我”是以一个弱者示人,但是谁人没有在生命、生活的莫测中飘摇、孱弱的时刻呢?一个人究竟能够承受多少苦难?这让我不禁想到了余华的《活着》。如果说,余华的《活着》更集中在了生生死死的冲突中,显得悲怆而厚重,那么李迎兵先生的奔跑,则显得绵延温婉。而小说主人公的梦境与现实的交替呈现,也抒发着一种从一而终的惆怅。无论是对工作、对爱情、对生活,“我”都有一种偏执而有近乎绝望的底线,我时时在不妥协与妥协、不包容与包容、不慈悲与慈悲等等的两极摇摆,笨拙地寻找着自身的平衡点。
历史跨度中的生命片段,以“我”为核心的众生相,让人看不到归属感,一切都在途中,惟一能够把握的就是活着。那么,非常值得庆幸的是这本小说以一缕阳光结束:“奶奶活着的时候曾对我说过,绊倒了,快爬起来。人只要好好的活着,一切就可以从头再来。”这里就体现出一种弱者的坚韧,似乎与许三多式的“不抛弃、不放弃”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