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围者的画像
——青年作家廖建斌长篇小说《灵朽》读后
李迎兵
小说是什么?几乎所有具有精神标帜的写作者,都为自己在绝对现实的境遇中设置了一条精神突围的路径。他只有寻求能够活下去的充分理由。也许,一个在肉身存在上具有痛苦感受的突围者,已经没有了别的选择。写作者可以通过小说来加强他对生命苦难的深切解读。
生活就是从一个事实到另一个事实,从一个现场到另一个现场。矛盾是一种对立中螺旋上升的动力,但它往往纠缠成一团,乃至成为可怕的死结,足以解构每一个生命所坚持的最初理想。现代人的困境就这样出现了。人们都知道,谁也不能活在虚无之中,这样人人在寻找一条真正存在的生存之路,但大有可能绕了一个圆圈,又回到了原来的起点上了。青年作家廖建斌的长篇小说《灵朽》(中国工人出版社,“公民星座丛书”)即充分地展现了这一当下青年人的某些心灵困境,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天,在中关村南大街18号的解放军艺术学院,我见到了廖建斌。他身处的校园是喧嚣、混杂的都市里的一方净土。阳光下随处可见一些穿军装的女孩,一个个都是那么美丽灵秀、纯真可爱,如同天使般飘来飘去。廖建斌的小说总是从一个真实的起点上出发的。他说,他决不预设立场。那种急功近利和预设前提的做法,倒有可能损害他对现实的深度反映。从《灵朽》里女主人公倪妮、吕邱晓月的美丽外表下,又有了更多的生命元素和现实链接。可以说,她们欲情错乱、纸醉金迷、灵肉相离、精神崩朽。这一景象,在一些所谓的主流作品里很难看到。正如男主人公陈佶在城市里的不断出击和突围,以及他的受难(精神和情感的崩溃和裂变),让我们触目惊心地看到了另一种生存的真相。这就是存在是不能被人遗忘的,更不能用乌托邦来取代,里面也许包含了男女主人公灵魂的全部秘密。
《灵朽》的结构也是值得称道的。虽然是一种复合式的结构,但却十分好读。小说分为两条线索,一条以陈佶为主线,一条以倪妮为主线,交相辉映互为补充。这样读起来让人感觉到类似电影里的平行蒙太奇的手法,但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如时空的错位感,过去陈佶的视角和后来倪妮的视角就有了很大的不同。小说就这样越来越生动地展开了。倪妮父亲挪用公款的事件以及后来的自杀,把男女主人公的命运无形中推向了黑暗的渊薮。他们每一次的精神突围,均是以惨败而告终。人就这样在浑浑噩噩之中,陷入了更大的困境。所有的写作者都试图表达一种自以为是的真实,而廖建斌的笔下逼近了这一突围的全部过程。这也许就是人与自我的分离过程。生命就是相遇之后的擦肩而过。在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的生与死,只能由他(她)自己去面对,谁也不能代替。
结尾写了陈佶在遭遇一系列打击之后,又丢了工作。他在城市的马路上行走,一片荣枯参半的树叶给他戴上面罩,以至于差点被马路上的车流撞倒。他的“脸上什么也没有,就是额头上多了一道深深的皱纹。”这里,作家向我们展示了人与自己、人与外部世界分裂之后的严重后果。人在现实生活的具体境遇之中不断地挣扎着,人在自己膨胀的欲望之中不断地挣扎着。小说主人公最终毁灭在这种泡沫般的欲望之中。这一切,造成了对个体生命存在的整体性打击。这也许就是小说男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原因所在了。于是,小说的积极意义也在结尾中一下子体现了出来,给人以诸多的回味。
——青年作家廖建斌长篇小说《灵朽》读后
李迎兵
小说是什么?几乎所有具有精神标帜的写作者,都为自己在绝对现实的境遇中设置了一条精神突围的路径。他只有寻求能够活下去的充分理由。也许,一个在肉身存在上具有痛苦感受的突围者,已经没有了别的选择。写作者可以通过小说来加强他对生命苦难的深切解读。
生活就是从一个事实到另一个事实,从一个现场到另一个现场。矛盾是一种对立中螺旋上升的动力,但它往往纠缠成一团,乃至成为可怕的死结,足以解构每一个生命所坚持的最初理想。现代人的困境就这样出现了。人们都知道,谁也不能活在虚无之中,这样人人在寻找一条真正存在的生存之路,但大有可能绕了一个圆圈,又回到了原来的起点上了。青年作家廖建斌的长篇小说《灵朽》(中国工人出版社,“公民星座丛书”)即充分地展现了这一当下青年人的某些心灵困境,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天,在中关村南大街18号的解放军艺术学院,我见到了廖建斌。他身处的校园是喧嚣、混杂的都市里的一方净土。阳光下随处可见一些穿军装的女孩,一个个都是那么美丽灵秀、纯真可爱,如同天使般飘来飘去。廖建斌的小说总是从一个真实的起点上出发的。他说,他决不预设立场。那种急功近利和预设前提的做法,倒有可能损害他对现实的深度反映。从《灵朽》里女主人公倪妮、吕邱晓月的美丽外表下,又有了更多的生命元素和现实链接。可以说,她们欲情错乱、纸醉金迷、灵肉相离、精神崩朽。这一景象,在一些所谓的主流作品里很难看到。正如男主人公陈佶在城市里的不断出击和突围,以及他的受难(精神和情感的崩溃和裂变),让我们触目惊心地看到了另一种生存的真相。这就是存在是不能被人遗忘的,更不能用乌托邦来取代,里面也许包含了男女主人公灵魂的全部秘密。
《灵朽》的结构也是值得称道的。虽然是一种复合式的结构,但却十分好读。小说分为两条线索,一条以陈佶为主线,一条以倪妮为主线,交相辉映互为补充。这样读起来让人感觉到类似电影里的平行蒙太奇的手法,但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如时空的错位感,过去陈佶的视角和后来倪妮的视角就有了很大的不同。小说就这样越来越生动地展开了。倪妮父亲挪用公款的事件以及后来的自杀,把男女主人公的命运无形中推向了黑暗的渊薮。他们每一次的精神突围,均是以惨败而告终。人就这样在浑浑噩噩之中,陷入了更大的困境。所有的写作者都试图表达一种自以为是的真实,而廖建斌的笔下逼近了这一突围的全部过程。这也许就是人与自我的分离过程。生命就是相遇之后的擦肩而过。在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的生与死,只能由他(她)自己去面对,谁也不能代替。
结尾写了陈佶在遭遇一系列打击之后,又丢了工作。他在城市的马路上行走,一片荣枯参半的树叶给他戴上面罩,以至于差点被马路上的车流撞倒。他的“脸上什么也没有,就是额头上多了一道深深的皱纹。”这里,作家向我们展示了人与自己、人与外部世界分裂之后的严重后果。人在现实生活的具体境遇之中不断地挣扎着,人在自己膨胀的欲望之中不断地挣扎着。小说主人公最终毁灭在这种泡沫般的欲望之中。这一切,造成了对个体生命存在的整体性打击。这也许就是小说男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原因所在了。于是,小说的积极意义也在结尾中一下子体现了出来,给人以诸多的回味。
前一篇:金子:超越爱的极限(李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