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心丽:美丽的回望(李迎兵)
(2006-05-10 19:16:18)
美丽的回望
——李心丽长篇小说《师范女生》读后
李迎兵
个体生命的现实境遇,是如何与人类的终极价值相联系在一起的?更确切地说,一个作家是如何在写作过程中重建自己的理想和信仰的呢?在对李心丽小说的有限解读中,我们得到了一部分答案。荷尔德林曾说:“你如何开端,你就将如何保持。”这是对人生命运的某种诠释,但在这里也完全适用于对李心丽小说的解读。尤其,李心丽的长篇小说《师范女生》(中国文联出版社)就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个群体的展示和描绘,来重建一种新的精神维度。
我们看到在李心丽在文字中始终有一种美丽的回望,这一点是十分难得的。有人说,小说的任务在于重现真实的存在,或者说创造一种崭新的现实。在《师范女生》的众多人物中,我们似乎能够看到属于作者本人的一些记忆碎片。苏梦、心涛、小花、白童、石小燕、石小梅,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师范女生都可以在离石那个小城里的一所师范学校里找到她们各自的影子。当然,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她那正在师范学校读书的妹妹提供了不少原始素材。这是一个特定的群体,在她们身上洋溢着美好生命的无限活力和青春花季的向上朝气。李心丽力求在文字中体现一种情感的维度和理想的维度,始终保持一种理性的穿透力。
这部校园小说可以说没有任何阅读障碍,这是因为李心丽在用全部的生命和情感来进行写作的。她的小说总是从感性出发,是接近于现实主义的路径了。我们阅读《师范女生》的时候,不得不对她近年来的小说创作作一些简单的回顾。无论是发表在《黄河》上的几部中篇小说,如《并不遥远的往事》、《岁月》等,还是早期的《给筱鹿》和新近的《你该怎样做女人》之类,都可以说是非常小说化的,富有艺术灵性的,文字里有一种女性写作特有的成熟气味。而《师范女生》在内容上突出人物和故事,文字上显得更为朴实无华一些。尽管,个别地方看上去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李心丽在尽可能缩短与真实生活的距离,通过一个特定群体的生存状态来反映和突出一种生命与爱的力量,真善美的力量。
小说第一个章节里写了苏梦和小花在琴房里练琴,显得十分从容和自然,而且十分生活化,给人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两人的对话里既有梦幻色彩,又有各自性格的体现。随着小说的不断展开,不同的人物形象开始跃然纸上。苏梦与苏恬的姐妹情谊,以及后来她对江宁老师隐隐约约的暗恋,毕业前的实习和大家在最后时刻的分手,等等,大体上形成了她和其他姐妹各自不同的命运轨迹。石小梅的死,以及相关日记的展现,又是一个有力的补充和说明。李心丽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她在回避浅表和机械的东西,力求用分解现实的办法,来表现生活的丰富多彩。人是要对自己的生存负有责任的。幸福和快乐在于一种追求,但人又不完全受自己的身体和欲望所控制。正因此,李心丽笔下的师范女生们一个个朝气蓬勃、意气风发,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向往。
从李心丽的成长轨迹,能看出她不仅仅在积累着感受和体验,而且有了更多的艺术建构和思想建构。“没有散步的街,/就在心里走一走。”早期的诗歌《远方来信》,就体现了一种现实无法摧毁的内心美丽。生命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夜里穿行,她的脸上仍然浮现着阳光灿烂般的动人笑容。由于李心丽所处的地域环境相对封闭,使她的写作避免了一些都市美女作家在眼花缭乱中找不着北的尴尬处境。可以说,《师范女生》体现了这种前后呼应的一贯性。李心丽在书中后记里写道:“纠结在她们青春岁月中的不光是烂漫的笑容,悠扬的歌声,还有那永远伴随的挑战命运的心情。”
现实和未来的关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如同马拉松比赛中紧张交替的接力棒,或者也可以看成此岸和彼岸,舍掉一个即失去了另一个。我们从农民和土地相依为命的关系中,就能够感受到这一点,或者更多。李心丽的勇敢正在于决不逃避和远离生活,而是始终处于临界状态,在生命的不断提升和美丽的回望中写作,力求开启一片全新的天空。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