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的一位朋友看了我的文章《爱是可以被证明的吗?》后评论说:“写的很有道理呢,我常常也这样想,不过再往下推,如果我们可以做到给予爱,相信爱,自我可以让爱在心中呈饱和状态,那在爱情中似乎变的不再需要伴侣。”
看来,很多人都会有一种困惑,当我们可以做好自己、爱好自己之后,我们会变得不再需要伴侣和亲密关系了。
我认真思考了一下这个问题,发现他们在表达这个想法的时候,都基于一个前提:我们是基于某种需要去寻找伴侣的。我需要有人陪伴关心和爱,需要有人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需要合理合法的性生活、需要让父母放心、需要生一个孩子、需要符合大众的生活规范,等等。
他们这个想法没有错,也是绝大多数人走入亲密关系的原因。只是当一段亲密关系的建立是以满足自己某种需要为前提的时候,关系的后续阶段会出现很多的争执,引发各自很多的烦恼,因为对方不可能是为你而生的,能够完全满足你的需要,按照你希望的方式和你相处。
所以在很多处在离婚边缘的夫妻嘴里,常常能听到这样的话,TA既然不能怎样怎样,那我还要TA干嘛?基于某种需要进入婚姻,当发现这些需要不能在婚姻中被满足的时候,那么婚姻也就理所当然不值得要了。所以,基于需要的婚姻模式没有错,只是之后可能会面对由此引发的冲突和不满。
大家太熟悉这样的模式了,已经默认为理所当然的了,所以当我们假设我们不需要别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时,我们就会推理为那我们就不需要亲密关系了。
那么,当我们可以做好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也不害怕孤独时,我们究竟还会需要伴侣关系吗?
弗洛姆在他的《爱的艺术》一书中说道:“他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简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他的给他丰富了他人,同时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他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他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通过他的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因此他的给同时也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为一个给的人,而双方都会因为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在给的行为中诞生了新的东西,给和得的人都会感谢这新的力量。这一点表现在爱情上就是:没有生命力就是没有创造爱情的能力。”
弗洛姆给了我们一个新的思路:通过分享彼此的生命力来创造有生命力的爱情。很巧,昨天晚上看湖南卫视的节目《天天向上》,看到龚丽娜和她的先生老锣来参加节目。当主持人说请娜姐的先生上台来的时候,龚丽娜提醒他,不要这么称呼我的先生,我的所有神曲都是我先生创作的,应该称他为“神曲之父”。他们彼此对视和交流的语气,无不散发着浓浓的爱意。老锣是德国人,却来中国创作了很多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歌曲,龚丽娜又以自己极具天赋的嗓音唱出了极致的韵味。甚至在家庭生活中,老锣抚养孩子的方式都让龚丽娜赞叹不已。他们的爱情正好为弗洛姆的理论做了极好的诠释。
也许,当我激活了自己的生命力后,我不会再有空虚需要对方来填补,而我的独孤成了我创造力的源头,但我还是会需要亲密关系,只为分享和激发彼此生命的活力。但前提是我要先学会激活自己的生命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