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酒精的秘密

(2007-10-30 14:13:54)
标签:

压抑

酒精

分类: 自我觉察的故事

一位同事是一个只有20岁的女孩,她告诉我:我经常喝酒,还会喝醉,很难受,但又不能不喝。对于几乎滴酒不沾的我,听后很感困惑,既然难受,为何还要去喝呢?同事说:和朋友一起出去,如果你不喝,别人会怪你扫了他们的兴。噢,原来如此。看来,酒精的秘密不在酒而在酒的背后,我们在意的是别人的看法。

每每在电影上看到,失意或失恋的男人女人们常常会端起酒杯把自己灌个烂醉,以此来逃避痛苦。但醉酒的滋味本身也不好受啊,以一个可以忍受的痛苦换取一个无法忍受的痛苦,似乎是人类“智慧”的体现。

还有一些好好先生和贤惠女士,平时生活里总被大家公认为好人,好上司、好下属、好丈夫、好妻子、好父亲、好母亲。可是只要一喝酒就像换了一个人,即所谓借酒发疯。酒精可以让人堂而皇之地揭去压抑的面具,用夸张的方式表达内心被抑制的欲望和困惑。这样的人通常会有很强的超我,平时只允许自己按照某种标准行事,以期在他人眼中有一个完美的形象。酒后发疯,别人会认为那是酒的原因,而不是他的本质,于是他既发泄了自己又不会伤害别人,大不了背上一个酒量不够的名声。让这样的人别去喝酒,那等于断了他情绪发泄的渠道,他是无法接受的。若他真的接受了这样的要求,恐怕也就离抑郁症不远了。

这些好好先生和贤惠女士在发酒疯的时候,他们的家人会很困惑甚至有些惊慌,不知道该如何对待他们,因为他们平时是如此完美,于是通常把罪怪在酒精身上,以为一定都是酒精在作怪。却不知道,酒后发疯的人通常是不喝酒就不敢“发疯”的人,所以,他们需要的不是戒酒,而是在平时给与他们宣泄情绪的渠道。但悲哀的是,堵住这些渠道的常常就是他们的家人,因为家人总是期待他们有良好的表现,于是他们非常配合,只表现出让家人满意的一面,把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压抑下去。压抑的结果是要么真的发疯,要么抑郁、要么借酒发疯,要么通过别的途经去宣泄。如此看来,借酒发疯倒也不失为一条还算不错的发泄情绪的途径。

如果实在不想让这些好好先生和贤惠女士们喝酒发疯,那么就让他们不喝酒就可以“发疯”,家人也许就要能够接受他们不那么完美、不那么配合、不那么温和好脾气。孰轻孰重呢?也许不太好选择。总是在两难中取舍,这也许就是人的宿命吧。

换一个更积极的看法就是凡事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要想快乐就多看好的一面。家人容忍他们酒后发疯,毕竟那只占了生活很小的一部分,换来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好先生好太太,何乐而不为呢?

就像郭德刚的相声里说的:坏消息是这里没吃的,只有牛粪。好消息是牛粪多得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