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建构改变成长生命教育 |
分类: 在心与书之间穿行 |
看了最近一期的《意林》,有一篇文章让我很受启发。文章的名字叫《最坏的转身就是最好的》。讲了一个监狱的女管教如何改变一名牢头狱霸的。故事并不新奇,但让我惊讶的是女管教用的策略竟是典型的叙事治疗手法。虽然她不是心理学家也不是心理治疗师,但她却本能地知道要想改变人,首先要改变一个人内心架构出的自我形象。
一个12岁就开始犯法的少女,因将人打成重伤被判10年,在监狱里仍旧打架闹事,坐禁闭16次,加刑4年。所有的管教都拿她无计可施。于是请来省级特殊教育能手,这位女管教完全是一付“憨厚妈妈”型。她没有去对女孩做任何思想工作,只是去了女孩的家乡,挨家挨户串门,问女孩从小到大所有的细节,几乎所有的人都说这孩子是天生恶性。只有一个老人无意中说了一句:这孩子上学还是蛮灵的。
于是管教去了女孩的学校,找到了当时的班主任。提起这个孩子,班主任竟然哭了,说她本是班上学得最好的学生,父母双双意外身亡后,村里乡里没有人管她,于是去做了乞丐,再以后就成了那样的孩子。老师拿出孩子7-9岁时的照片,有单身的还有身为班长带队的。
这位管教带着孩子的照片返狱,把所有的照片都翻拍放大,和真人一样大,花了上千元。然后把照片放在管教室里,满墙都是。
孩子被带进来后,一下子惊呆了,当认出是自己之后,泪如雨下,一屁股坐在地上放声大哭,她已经几乎忘了自己曾经有过这样的底色,管教只说了一句话:孩子,这才是你啊。女孩听了,说了实话:其实变坏的多年来,最坏的时候心是最痛的,最想学好的时候又是最发疯做坏事的时候,因为怕人看透她。从这以后,女孩就像变了一个人,刑期过半时获得假释。10年后,成了新生摄影总部的大老板。
叙事疗法的理论假设是:知识是被建构的,而不是被发现的。人对于自身的认识是通过自己的解释架构出来的。一个抑郁的人,他的所有故事都是以灰色做底的。一个认为自己就是坏胚子的孩子,他只会去做坏事来符合自我的认识。那么叙事疗法就通过给于来访者一个新的故事,直接击败一个人挫败的自我认知,重新建立起一个积极的有生命力的自我认知。
这个故事里的管教,利用女孩曾经有过的生活照片,让女孩重新找回了另一个积极的自我,取代了原有的自我贬低的自我,生命之花又重新开放了。
让我们成为一朵美丽花朵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是否把自己看成一朵美丽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