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钟声苏州寒山寺《枫桥夜泊》张继 |
分类: 天 |
寺外枫桥听钟声
寒山寺与枫桥的出名无疑是唐代诗人张继那首《枫桥夜泊》。那年深秋的一个傍晚,诗人张继应试落第,途经寒山寺,夜泊于枫桥附近的客船中,时霜天落月,夜静秋寒,微风吹过,几处渔火星星点点,不远处寒山寺的钟声伴着惊飞的鸦鸣幽远地从头顶划过……一种离乡之恨,思家之愁,羁旅之苦,失意之情油然而生。诗人一时难以成眠,便对着夜色下的江水写下了这首寄情于景的《枫桥夜泊》:
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恰是这首诗,这份情绪后来竟成了苏州城外一处地域文化的象征。
也恰是这幅构图精妙且意境忧伤且优美的秋江夜泊图,使寒山寺赋于了鲜活的生命,也令枫桥风姿卓约起来。在诗人难以成眠的夜晚,到底还会有怎样的景象,还勾起诗人多少遐想,还有多少抑郁于心的故事,我们不得而知,但透过那千年回响的寺院钟声,静泊石桥下的渔火,我们分明还能感受到诗人传递给后人的那份真实的情感。无疑,诗人在成就一座寺院与一座桥的时候,还让那些古往今来漂泊落寞的文人雅仕找到了一种寄寓清风明月,梵钟漂缈的浪漫情怀。这以后便有不少诗人在寄予相思之苦时写下了:“何时最是相思处,月落乌啼霜满天”。更有愁深一往,留下了“北城月落乌啼夜,更是孤舟肠断时”等脍炙人口的诗句。清初诗人王士禛有一次雨夜中造访寒山寺,一时情难自控,在寺门上挥笔题诗两首,名曰《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以排解对两位远方兄弟的思念之情。
其一:
日暮东塘正落潮,孤篷泊处雨潇潇。
疏钟夜火寒山寺,记过吴枫第几桥?
其二:
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王士禛的风流文采,使古刹又添色彩。显然,张继之后,寺外钟声、枫桥夜泊已成为古今文人雅客飘泊于旅途中最销魂的风景了。
其实,寒山寺并非我们想象中的山上,而是坐落在开阔的平原绿树丛中,原称枫桥寺,南朝修建,寒山乃一僧人,寺因其而得名。寺外黄墙绿树,千年香色不褪,寺内苍松翠柏,梵音袅袅。寺院殿堂有一对联:
古刹千年,长留半夜钟声,响彻世间惊客梦;
姑苏一揽,剩有几株枫树,饱经霜雪护寒山。
想来,古刹钟声还有另一种禅意,或许那千年的夜钟还能唤醒凡夫俗世之人不甘寂寞的红尘之梦?这夜半时分撞响的大钟,人们称为“分夜钟”,在寒山寺不仅有着悠久的文化内涵,还有 “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之玄机,据说钟响108次,可以消除108个烦恼,祝愿人们平安、幸福之功效。当今天的朝圣人们祈福于这悠扬的钟声时,有谁会想到,千年前的那个月落的夜半,巡夜僧人撞击大钟时,撞碎的竟是一位落魄的书生孤寂的心,撞开的竟是一个月落乌啼,霜华满天的心境,这心境穿越千年,余音袅袅,让古今多少文人骚客枫桥唱晚,又让多少善男信女争续佛缘。也许这才是千年天机,一世法缘。
而今,那座出了名的寺院和枫桥,依然寂寞地伫立在古运河边,在千年钟声诗韵里,褪尽了繁华,看惯了沧桑。清人诗云:“问他桥畔停船客,省得钟声有几人”。这样一看,自己不免无话可说了,想想也是:前朝诗人不经意,后人难解真佛心。
闲中倚窗而立,游目远眺,看天霭月淡,回想游寒山寺与枫桥时的那份心情,再想自己离开家乡的这十多年的时光,不免也生出无限怅惆,旧人寂寞今何似,千里之外,仄仄永夜,辗转难眠时,却想起了许多年前的一首歌……
带走一盏渔火让他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那份情感……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
这首《涛声依旧》把《枫桥夜泊》的诗意发挥得淋漓尽致,一份情愁之恨,几多羁旅之苦,依然在许多年以后却发觉又回到你面前……人世沧桑、落红无尘,千年绝唱、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而此时的我,除了这窗口一点点的怀旧,还剩下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