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读书休闲谈天说地文化感悟随笔 |
分类: 天 |
关于《宽容》
《宽容》一书得于天津,其时是高考落榜后,逃至天津,在一个书店的书架上读到它,买了下来,回到武汉后,因心情不佳及生活颠跹不定,没看上两页即放束一旁,但每到一处,总是还着它,——虽未能看完,却能感到它的光芒。在一次车祸中,同学到家探视,便随手带走了,即复不再见。以后在北京跑了一些书店、托人在天津书店寻找,亦不能寻见,没办法给北京“三联书店”写了一封信,不想竟收到答复重排印刷。但还是等不及,秋天的时候,战友回家,托其找,不想竟找到,欣喜之态自不必说——
《宽容》一书读来很费精神,房龙的文字充满揶揄之情,他的心情是苦的,面对宽容,他不能讲明怎样才能做到“宽容”,这一点足可以让他无法摆脱一种危急的情况,可以说他忧心忡忡而又心如刀割。然而从来也不曾有人把宽容当作自己的职业,他也只能如别的作家一样,借助于警句了。
他明白地告诉人们,他的《宽容》只是想让子孙后代明白:祖先不惜生命为之奋斗的知识自由的理想,告诫他们不要循蹈导致两千年沉痛灾难傲慢的教条态度和独断独行。
可是,他献给宽容事业的东西呢?
当他最后,站在希望的曙光中,忽然发现“宽容”这个词从来就是一个奢侈品,购买他的人只能是智力非常发达的人的时候,他恍然醒悟:“我们现在和过去一样惊讶和绝望。”
其实,《宽容》还有什么用处?
就算是历史呻吟吧!
(写于一九九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