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翰林的贤明之母
(2022-04-17 17:45:33)
标签:
郓城翰林魏希徵母亲陈尧典 |
分类: 散文随笔 |
魏母训子
文/卢明
魏母,指魏希徵之母陈氏。
魏希徵出生不久,便家道中落,其父魏法早逝,贫困艰难,家徒四壁。当时陈氏年仅26岁,从此独自承担对魏希徵的抚养和教育,以母兼父,以母兼师,外持门户,内供衣食,织布为生,燃灯教子。
陈氏娘家是个儒学世家,其父陈尧典,庠生,有《潘溪晓渡》诗载入清代《郓城县志》。其兄弟陈法,拔贡,祁门县令,有诗收入《郓城县志》。兄弟陈廉,拔贡,任彭城经历。为了使魏希徵取得良好的教育,她长期居住在娘家,除自己亲自教育督导外,还让魏希徵受到其外祖父和舅父的教导。
在魏希徵两岁还在学语的时候,魏母便向他口授《三字经》及五言、七言诗。魏希徵四岁的时候,魏母便教他《千字文》等读物。在诗词方面,细心讲解哪些是哪位古代诗人所作,哪些是其外祖父、舅父的诗作,并解说大义。这些,都为魏希徵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魏母的教育,不仅在文化知识方面,更重视对思想品德的养成。在魏希徵五岁时,魏母便教他以君、亲、师大义,强调对其心志的培养。并教育魏希徵要学习其父质朴严谨、取与有道、名声贤良的品德。
魏希徵六岁入小学,母亲问他读书的目的是什么,魏希徵说是为了登科做官。魏母严肃地纠正他,说要读圣贤书,做圣贤事,不能仅为做官!魏希徵的哥哥魏缵徵随三舅陈廉在阳谷期间,因避病暂居佛阁,拣到张姓人丢失的十余金,拾金不昧,及时送还张姓人。张姓人追到郓城表示感谢,魏家才知此事。魏母及时利用这一事件教育魏希徵要向哥哥学习,见财物不生心,做好事不求名。
魏缵徵死得早,魏母教导魏希徵夫妇要像敬奉母亲一样敬奉孀嫂,魏希徵夫妇谨尊母命,对嫂子给予格外尊敬和扶助。魏希徵性子急,其妻性子缓,有时因此争吵,魏母教育魏希徵要懂得理解不同性格,学习妻子的长处,不能随意发火。对魏希徵交友,魏母特意教导他要择良而交,每相砥砺。既便是青年时代的学习,魏母也是亲自为魏希徵选聘名师,先后延请赓勋、李善有、李六超等教授学问,一再强调魏希徵对老师要毕恭毕敬。在魏希徵自己做老师的时候,魏母又一再教育他食人之食就要忠人之事,严谨传授,无论亲疏,也不管给资多少,都要一事同仁,切不可误人子弟。顺治年间,郓城知县姚楷和王廷栋都很赏识喜爱魏希徵,便有邻里托魏希徵在知县那里说情,魏希徵秉告母亲,母亲非常气愤,严责魏希徵: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不仅是规范女子的,所有的人都要懂得廉耻二字,不做违规失礼的事。魏希徵谨遵母训,从不在知县那里讲说私情。另外,母亲还一再告诫魏希徵要俭以养廉,宁静澹泊,善学人善,不言人短。魏希徵家没有田产,有族人为逃避杂役,想将田产寄托在魏希徵名下,魏母坚决不允,明确指出,这种事就是蔑国法徇私情,是对国家的不忠。
正是由于魏母的精心教育,才使魏希徵自幼品学兼优。在十二岁时便进入县学,在康熙五年考取举人名次第一,并于康熙十五年考取进士。此后进入官员队伍,在翰林院长期工作,多有建树。
对于母亲的精心教育,魏希徵牢记在心,并专门将母亲教育自己的言语和情况整理成《母训十六章》,留传至今。
资料来源一:
魏裔鲁《母训弁言》载:孺人本儒家女,早岁适魏氏,家耽中落,夫复夭折。年未三十称未亡人,所余者萧然四壁,呱呱两孤而已。孺人以母兼父,复以母兼师,外持门户,内供饘(zhn)粥,机声灯影,画荻(dí)和丸,黾(mn)勉几三十年。而子相崛起孤生,卒成其志。
光绪版《郓城县志》载:陈氏
资料来源三:
关于魏希徵的两位老师,光绪《郓城县志》载:
李长庆,字善友,(郓城籍),顺治戊子举人,已亥进士,任广东新兴县知县。
李裕杰,字六超(李尧民之孙,李瓒之子,进士),授龙泉县知县。莅任二载,雅尚恬慎,与民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