郓城文史:张养浩的《棣州重修夫子庙记》(外一篇)

标签:
郓城元代晁显棣州夫子庙 |
分类: 生活情趣 |
棣州重修夫子庙记
张养浩
至治二年春二月,户部郎中晁显拜朝列大夫、棣州尹,始上奠谒先圣先师,既前,诸生喟然曰:“圣人之道物无与大,今庙制庳偏不度,且岁久寖敝弗治将压。夫学宫,政教攸本,今若是,何以耸民瞻仰,起其敬心?”于是,众合词曰:“曩亦病此,由议多持异而止,公今任是,其孰敢二三!”
他日语同官,同官以叶;下令属邑,属邑胥应。乃命州士王敬道相其役。敬道辈首入钞为贯三万六千二百五十,其他以物输者相继恐后。舆情既翕,厥用裕如,相对而言,权舆其年冬十有二月,讫工泰定年三月。神殿居中,列峙两庑,前为门三,举以丹垩,凡为楹五十有奇,校厥始卜气概相万矣。落成,走书济南以记文情,某辞再四。
伏惟夫子之道莫隆于今,其祀之盛亦莫尚于今。世祖皇帝复儒士兴国学,成、武二宗作庙新城加大成封号,仁宗皇帝创新贡制,英宗克绳克守,今天子肇闢讲筵,虽穷儌极裔,罔不承休服化,诵声相闻,凡兹盛典,皆旷代所不一际者,至我朝则大备。
然而圣圣相承,前后百有余年,魁人硕士褎然辈出,其传圣人道者,乃惟覃怀许衡氏寥焉一人,何邪?盖尝考夫许氏之学,其所拳拳者小学、四书,未尝以博洽称焉,未尝以能文辞称焉,未尝以多才艺称焉。其所守至简,其用力至省,而其防乃杰然夐出一世之表而从祀于圣人,何哉?盖彼所以剧且劳,卒不克蜕凡近者,从事于技也,此所以简且省。顾日跻高明者从事于心也。心焉者,言行慥慥,不弛于冥,不饬于显,穷達祸福一无所挠。技焉者,则忘己而役于物外,观若美中,实无所持,故儒有君子有小人,有为己为人之不同者,此也大哉。我世祖之训士不务实学惟虚文,是徇缓急其可倚。鸣呼,吾元所以享亿万世无疆之休者,其本于斯欤?!或曰若然则贡举奚为设哉?抑闻三代取人,以行徵诸,王制可知。后世取人以文徵诸,隋唐以来可知。我朝则先德而后文,明诏不曰浮华,过其来之有自,云实朕所不取,于以见规摹宏远,而世祖贻厥燕翼者韪矣。
於乎,凡学于是者,自今其一意践履而本之以经术,庶几臣焉殚厥忠,子焉殚厥孝,毋俾覃怀许氏独焯乎前,是则区区者之所望。
【注释】
夫子庙:即文庙。
张养浩:养浩(1270年—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卒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一生经历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数朝。少有才学,被荐为东平学正。历仕礼部、御史台掾属、太子文学、监察御史、官翰林侍读、右司都事、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后辞官归隐,朝廷七聘不出。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是年,积劳成疾,逝世于任上。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追赠张养浩摅诚宣惠功臣、荣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滨国公、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谥文忠。尊称为张文忠公。 张养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是元代名臣之一。与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
归田类稿:别集名。元张养浩作。二十二卷。凡文十三卷,赋、拟雅诗一卷,诗八卷。系清四库馆臣以明季所刻二十七卷本为底本,别采《永乐大典》所收诗文编次而成,有《四库全书》本。另《张文忠公文集》二十八卷,有元元统间刻本;《元张文忠公归田类稿》二十卷,有清乾隆五十五年周永年、毛堃刻本。
棣州:古代州名,在今山东无棣一带。
至治二年:即元英宗二年,公元1322年。
权舆:起始。
讫工:峻工。
世祖皇帝:指忽必烈(年号至元)
成武二宗:成宗指铁穆耳(年号元贞、大德)。武宗指海山(年号至大)。
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年号皇庆)。
英宗:硕德八刺(年号至治)。
今天子:指也孙铁木儿(年号泰定、至和)
儌:同“徼”,贪求不止。
裔:边远的地方。
褎然:yòu rán,杰出貌。
覃怀:古代地名,又被称做河内,古代黄)河之北、太行山以南那片狭长地带,即今河南焦作一带。
许衡:许衡(1209—1281)字仲平,号鲁斋,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从姚枢得宋二程及朱熹著作,与枢及窦默相讲习。宪宗四年,忽必烈召为京兆提学,授国子祭酒。定朝仪、官制。拜中书左丞,改授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又领太史院事,与郭子敬修《授时历》成。
以疾归。许衡有《读易私言》、《鲁斋遗书》。
小学:古代称文字学,包括字形、字音、字意等。
四书:《论语》《中庸》《孟子》《大学》。
夐:远。
慥慥:忠厚诚实的样子。
徇:依从。
【卢明分析】
本内容摘自张养浩的《归田类稿》。在电脑上查到的《四库全书》页,本文前后矛盾:一是没隔几行,便有两个去济南请张养浩撰文的句子,以张养浩之学养和名望,不可能出现这样的重复。二是前面主要说晁显在棣州重修夫子庙,而后半段则主要提及医学之内容,前后内容不对茌。三是文后忽然莫明其妙地出来一个申楫,而文前部只字未提此人。故,疑为两个文稿错排在一起。经与于心峰等人研究,认为《棣州重修夫子庙记》一文,与四库全书排在此稿前面的《莱芜县三皇庙记》一文,后部被错误地互换,故致阅读困难。为了还原两篇文章的本来面目,本次整理,便将错换了的内容,依逻辑调正了。
二、本文将元代政治家、文学家张养浩与郓城关联在一起。晁显是郓城人,时任棣州尹,重修了夫子庙,张养浩为此事作记,这说明张养浩与郓城是有关系的,这也是郓城的幸运。
三、通过本文可以看出张养浩的高深。一般人记修庙,满足于大致记个前因后果修造过程,张养浩则不然,他会从中提出深刻的观点。本文在记述晁显组织重修夫子庙后,便引出一大段议论,重点指出天下文士杰出者很多但那时受到重视的只有许衡一人,其实许氏的学问是低层次的,局限于文字学传播和四书,传止于技,所以显得简而省。而高明者致力于培养人的心性,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儒士也分优劣,有出于公心和出于私心之分。上古取士看德行,隋唐以后取士看诗文,元取士先德后文,不事浮华,讲求务实,这才是于国有用的。
四、从本文可以看出元代已经纳入中华文化体系。张养浩赞扬元代皇帝对儒学的重视,从忽必烈至泰定帝,逐代肯定其尊儒设教措施。尽管有他作为元代大臣背景,但也可以看出,张养浩对这些还是基本肯定的。这就说明,蒙古族统治者入主中原,尤其是改国号为大元后,已经将文化纳入中华文化体系,并将政治体制纳入中华传承体系。这些,也是被张养浩等多数汉族知识分子肯可的。近来有人说元代阻断了中华文化传承,这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当然,相较于汉、唐、宋、明等朝,元在这方面的传承是相对较弱的。但,这不能改变元朝实为中华文化传承一个阶段的基本定性,它是中华文化历史传承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附:张养浩《莱芜县三皇庙记》
莱芜县三皇庙记
张养浩
新天子嗣服之三年,当泰定丙寅,巢陵申楫由登州判官选授莱芜尹。既至,以舍菜礼庙,见伏羲氏、神农氏、黄帝氏三圣人,祝曰:画卦造书以开神奥,以类物情,无始乎庖羲;艺穑粒民,味性诸药,无始乎神农;制彼戎器以夙不轨,审气论疾以寿元元,无始乎黄帝。维兹三圣,厥勋厥德,覆载惟均,凡形而人畴,匪苗裔讵止,业医者所宗祖。楫何人,斯叨尹于是,敢不恪遵夫明诏,诞敭神休。礼成,降止于庭,眡其前无门,视左右无庑,视四旁虽垣而庙且废,过者一转盼辄洞其全。于是蹙然不怿,将谋增建以甫下车未遑也。越明年善兴奸弭,遐谧迩宁,吏白无事,遂以曩所欲建语其僚属,咸翕然响应,愿成侯志。其故所有而毁若讲堂,则仍而不易。惟两庑及门屏缺焉未备者举增筑之。权舆其年之秋,告竞明年致和改元之春,民弗知劳悉完以固。落成命教谕吉明理走济南请文养浩以识崴月。
伏惟我国家诏郡邑庙祀三皇,设医学其中以拯人之疾,德至渥也。惟民之生狥安狃逸,乌能无疾林林而居,恶能无讼。然疾非良医罔愈,讼非贤牧守罔以直,苟绵疢以济私,蔓狱以牟利,谓彼为良为贤吾未之信。虽然,医之弗良犹可他求,牧者非其人,民将焉适。民无从适,不几挤之死乎走也。亦尝尹县于堂矣,每惠推毫许而民之欣荷若山岳弗胜,始则甚疑,既而复有所感,盖民习苛政未尝沾循吏之化。譬之久病热者,輙被冷风则已洒然莫喻其适,非余恩之之深由,彼虐之之极故也。大抵时多贪者则清者易著,为国为民者寖乏于世则忠者易章。是虽可喜实为可忧。呜呼,安得幅员州县牧举龚黄卓鲁之埒,毋便吾民怅焉。惟贤其一二,岂非士君子平昔志愿哉!因记是役乃斯,亦救时弊,拯民危之良药石也。
申君字济川,其叔父从敬少而能官,尝为监察御史有声,观今政可灼,实朕所不取于,以见规摹宏远。而世祖贻厥燕翼者韪矣。於乎,凡学于是者,自今其一意践履而本之以经术,庶几臣焉,殚厥忠子,焉殚厥孝,毋俾覃怀许氏独焯乎前,是则区区者之所望。
【注释】
泰定丙寅: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
巢陵:古县名,在现聊城一带。
庖羲:即伏羲。
元元:百姓。
敭:同“扬”。
眡:同“视”。
蹙然:忧愁不悦貌。
狥:求,顺从他人。
狃:习惯。
疢:疢,热病也。亦作疹。意思是烦热;疾病 。
龚黄:黄霸、龚遂,司法典范,备受后世推崇。白居易诗:“下车书奏龚黄课,动笔诗传鲍谢风”。《西游记》:有“名扬青史播千年,龚黄再见”。
卓鲁:卓茂 、 鲁恭 的并称。均以循吏见称,后因以指贤能的官吏。 南朝 齐 孔稚圭 《北山移文》:“笼 张 赵 於往图,架 卓 鲁 於前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