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碑辨识:明刘母贞烈碑

(2019-08-22 17:46:33)
标签:

郓城

明代

节烈

刘母

刘名世

分类: 生活情趣

 

碑额篆字:明刘母贞烈碑

文首标题:奉旨旌表刘母李夫人一门节义传

石碑正文:

尝读《春秋》,至宋伯姬,惧不礼而死于火中。尝掩卷而叹曰:火烈则人畏,姬乃从容就义如此,若是而见礼于身,而见,而见之于经乎,其不磨,曰水火不可蹈,而在水火,反足以生人,吾今善得伯姬之匹矣。于是,作刘母。

刘母者,李京兆先生之犹女也。配文学刘君讳名世,号敬宇。长长子泽宏、次子泽永,三子泽植(裔)。而长子泽宏,邑庠生,而儒意,宏、植德品不见,母则淑,博通书史,居通谕训,女咸若素子,化诲所及,臧获称,与君义事,曰:人生世上轻尘若,谁无一死?得所死,则重于泰山;失节死,则轻于鸿毛。简策生光,英名不朽,彼何人哉。母出语毫无忌也,面节已大露。

无何,天降丧于郓邑,莲城邑。时天启二年五月十三日也。天启鼎沸,邑人族聚而莫知所以自保。未几,贼至,执刘君及长子而去。母留之不能,从之不可,于是仰天长叹曰:奸图谋不轨,有不止,波澜何极,天而人则罪诅谁归也。今身退无宁宇,进无正就,累累而从者,子、孙、媳、女皆青骨,生不得安处城邑间,不可聚百首九泉乎。吾今死明矣。是则而心焉。义气所傲,长幼同心。从母者子女,有母之次子泽永、三子泽裔,女德姐。而从姑者、媳者,则有长子妇苑氏、次子妇氏者。而从祖母者,则有孙瑞哥、有孙女莲姐。发联习所不值此也。为童为仆,宿荷生成恩谊忘,其图幽报,则又难之又难者矣。幸而天相吉人,贼服刘君父子之素行,放归宁。觅宅眷而知母已率一门而,君夫复何言!

还念仳离者,形影莫保,奔逐者姓氏难真,而母一门,竟安然长夜,含笑九泉,则高义不几薄云霄而光日月乎。御碑淋漓,凤诏颁而英灵慰,丹书降而贞魂,犹生之年,文渊之水洁而芳,涟而静,伯姬之入火,将不得专美于前,义之大者者所使必昌。长子泽宏自妖乱后,繁育麟,皆岐嶷,仁厚不减,诗之所谓振振者也焉。

濡阴丰隆,言之近谀,而券以首。子誩:失水者溺,人皆知之;失道者沉,人未知也。者迨为人所不也。何与《麟经》并不朽,且以钦扬?盛天子风世励俗,彰志贞教、雅化,而兼为之替焉。

赞曰:

昔柳夫人,隋裴伦妻,遇裨之,携女及妇,渭井沉沦。井名贞烈,至今犹新。舍生取义,母实其伦。清风万古,有志长伸。维彼伯姬,此与之邻。旌表聿至,奠祭駪敷,祜乃后嗣,福禄臻。宸封眷注,草木生春,永垂不朽,正直者神。

不肖男泽宏立石

赐进士出身、文林郎、直隶广平府成安县知县,任城河岗汤维新撰

邑人宋之彦书

大明崇祯十年岁次丁丑春正月十一吉日

 

注释:

春秋: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鲁国史官著,孔子曾整理编定。

宋伯姬:春秋时代鲁国王族女性,姬姓,鲁成公宋共公(宋恭公)的夫人宋景公在位时,有一天夜晚宫室大火,宫人欲救伯姬出宫避火,但年迈却坚守礼教的伯姬说:"妇人之义,保傅不俱,夜不下堂,待保傅来也。"待保母来后,不见傅母,宫人又再度请伯姬出宫避火,伯姬又说:"妇人之义,傅母不至,夜不可下堂,越义求生,不如守义而死。"于是伯姬不顾宫人相救,不肯出宫,于是亡于火中。伯姬坚守礼教而焚死,被当时的诸侯们所传颂,同时又惋惜伯姬之死,因而相聚于卫国澶渊,共同志哀。伯姬的事迹得到了春秋的赞颂,列女传》也这样:"伯姬心专,守礼一意,宫夜失火,保傅不备,逮火而死,厥心靡悔,春秋贤之,详录其事。"

犹女:侄女。

臧获:古代对奴婢的贱称。

仳离:指夫妻离散。有时也泛指离别,离散。

育麟:育子。取自麟趾,而麟趾为典,意为子孙昌盛。《诗.周南.麟之趾》:"麟之趾,振振公子。"郑玄笺:"喻今公子亦信厚,与礼相应,有似于麟。"后以"麟趾"作喻。

岐嶷:形容幼年聪慧。《诗·大雅·生民》:"诞实匍匐,克岐克嶷。" 朱熹 集传:"岐嶷,峻茂之状。"

jing,从二言。竞言也。字义:争论。

麟经:春秋》的别称。中国古代一部编年史兼历史散文集儒家六经之一。之所以称《春秋》为《麟经》,与孔子闻获麝而绝笔于《春秋》有关。相传,鲁哀公十四年的春天,鲁国贵族叔孙氏的车夫在野外砍柴的时候捕获了一头麒麟,打断了它的左前腿,用车把它载了回去。没有人认识这头奇异的动物。孔子见麒麟已死忍不住哭泣道:“此乃麒麟啊!你为何要来呢?”孔子还说“麒麟之至,是明主圣君出现的兆头。它出现得不是时候,反而被人所害,我实在感到悲从中来。”周王室衰微,天下礼崩乐坏,麒麟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世间又死去,这令已经七十一岁的孔子十分悲伤,从此停止著书,《春秋》鲁哀公西狩获麟”结束。后人认为孔子所记的麒麟是某种思想的象征,所以《春秋》又被称为“麟经”。

柳夫人,裴伦妻:《隋书》载:裴伦妻柳氏者,河东人也,少有风训。大业末,伦为渭源令,为贼薛举所陷,伦遇害。柳氏时年四十,有二女及兒妇三人,皆有美色。柳氏谓曰:“我辈遭逢祸乱,汝父已死,我自念不能全汝。我门风有素,义不受辱于群贼。我将与汝等同死,如何?”女等垂泣曰:“唯母所命。”柳氏遂自投于井,其女及妇相继而下,皆死井中。

汤维新:汤维新,字惺心,济宁人,籍于郓。明万历戊午科举人,崇祯戊辰科进士,初任平陆县知县,调直隶成安县。曾为明崇祯《郓城县志》写跋。

碑文大意:

曾经阅读史书《春秋》,在读到宋共公夫人伯姬为不失礼法而死于火中时,免不了俺卷而慨叹说:在烈火面前人是畏惧的。而伯姬却从容就义,像这样为礼法而献身的人,真是不可磨灭。水火无情,人能命赴水火,但水火也足以成就人。我现在,从刘母李氏身上,看到了与春秋时伯姬可以相提并论的人了。

在这里记述刘母。刘母呢,是京兆尹李尧民先生的侄女。她嫁给了文学之士刘名世,刘名世的号是“敬宇”。刘母与刘名世的大儿叫泽宏,二儿叫泽永,三儿叫泽植(裔)。大儿泽宏是县学里的生员。

刘母为人娴淑,博通经史,深知礼法。其品行感召了子女,连仆人都很赞赏她。刘母曾与刘名世谈起舍生取义的事,说,人活在世界上,就象一粒微尘,谁没有死的时候?死得其所,就会重于泰山。如果失节而死,那会轻于鸿毛。让史书能够记住,使英名永垂不朽,那是何等的人啊!刘母说起这事一点也不遮掩,这已是气节大露了。

时间不长,郓城便出现了乱子。当时是天启二年五月十三日,敌对势力将至,人心惶惶,家族的人相聚而不知怎么自保。很快,敌方兵到,把刘名世和他的大儿子逮去。刘母想留下他们父子却办不到,跟着去也办不到,进退无门。此时跟随她的家人很多,有儿子、女儿、孙子、儿媳妇等。刘氏说,我们无法活在城里,那就共同赴死,命赴黄泉吧。此时,家中的男女老幼都决心随她而去。就这样,他们投文渊井而死。这些人,随母亲赴死的子女,有刘母的二儿子泽永、三儿子泽裔,还有她的女儿德姐。随婆婆赴死的,有刘母的大儿媳妇苑氏、二儿媳妇某(疑姓卞)氏。随奶奶赴死的有刘母的孙子瑞哥、孙女莲姐。还有一些家中的佣人等。这些人平时得到刘母的恩惠,愿与她一起赴死,真的是做了难上加难的事。所幸吉人自有天相。敌方佩服刘名世平常的为人,把他放了回来。刘名世回来寻找家人时,见满门人等全都随自己的妻子投井而死,心里的悲伤,岂是语言所能表达出来的!

想想在那些丧乱的日子,夫妻儿女都难以保全,奔窜逃亡的人连姓名都不敢暴露,刘母一门人等竟以命抗争,毅然赴死,这真是义薄云天,光耀日月。现在朝廷颁旨,建碑立坊,可以让他们含笑九泉了。文渊井的水清洁而甘甜,涌动而安静。有刘母这样的事迹,古代为礼而死于大火的伯姬已经不能独占这类荣耀。有大义在身的人,必定能使家庭昌盛。刘母的长子泽宏,自从经过那次变乱之后,多子多孙,都很优秀,一代代都保持了刘名世、刘母的仁厚,这就是《诗经》所说的“振振”之意啊!

失水的人溺死,人们都容易看到,而失道的人沉沦,却很难让人明白。

刘母的事迹,为什么能与史乘一样不朽,并且能得到天子的表彰?这是因为,天子需要以此来淳化风俗,彰显贞烈,并与雅化交替弘扬。

(以下赞语及落款,不再译)

1:明崇祯、清光绪《郓城县志》关于刘烈妇的记载:

“李氏,生员刘名世妻。妖贼陷城,见夫被执,氏义不受辱。率其子泽永并姐王氏长男妇苑氏,次男泽裔,女德姐,孙瑞哥,孙女莲姐,投文渊井而死。事闻,诏表其门。 ”

2:刘母贞烈坊文字:

坊额正中大字:贞烈

坊额右侧上官员落款:

钦差山东巡抚赵彦

郓城县知县王尔翼

儒学教谕马应祥

训导浦延禄、张鹏翼

典史祖其绳

坊额左侧落款:

旌儒学生员刘名世妻贞烈李氏立

明崇祯九年丙子冬

注释:

赵彦: (?-1625年)明代大臣。延安人。明代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多次巡边出征,战功显赫。为人沉敏有智略,临大事不乱。一生戎马,多在边地谋事,巡抚山东

王尔翼北直南乐人。由举人,崇祯八年任。仁厚宽和,仕至湖广道

马应祥:莘县人,岁贡,崇祯八年任郓城县儒学教谕

浦延禄:蓬莱县人,岁贡,崇祯七年任郓城县儒学训导

 

张鹏翼:乐亭人,岁贡,崇祯十二年任郓城县儒学训导

  附3:汤维新为崇祯版《郓城县志》写的跋:

跋郓城县志

考诸古籍,知郓为鲁名封。山水秀杰,毓为人文,是以名贤笃生,照耀千古。而忠贞孝义辈,后先踵接,使人有景行之想焉。新 生长冉里,实窃余荣。但虑七十年来,老成凋谢,盛事失传,不无郁郁耳。幸米侯分符鸣琴之暇,以邑乘为任,聚诸绅士商之,申谕谆谆。无执己见,无益美,无苛责,无遗漏,以虚心成兹大典,期于有据而可传。抑何慎重欤!诸绅士仰体公意,黾勉修辑,阅三月而告成。新 披读一过,觉详略去取,皆有深意。至于政治之得失,风俗之美恶,胪列名备,即愚者亦知惩创焉。然非秉三代之公,而悬千秋之鉴,当无此识力也。米侯以吏治而兼史才,经世之略,于此少见。其留心当世,勷赞圣明,于侯端有赖也矣。

崇祯七年七月七夕,成安令治人汤维新题。

古碑辨识:明刘母贞烈碑

古碑辨识:明刘母贞烈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