郓城与黄河东银铁路
(2019-08-22 13:55:32)
标签:
郓城黄河东银铁路人民治黄历史 |
分类: 生活情趣 |
郓城是沿黄大县,人民治黄的历史成就巨大。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曾有运送治黄石料的铁路线,横穿郓城北部黄集、李集、张集三个乡镇边沿地带。该铁路属窄轨,叫作“东银铁路”。“东”,指东坝头(属兰考);“银”,指银山镇(当时属菏泽地区的梁山县,后来划归泰安市的东平县)。实际辅轨起于银山,止于东明县的霍寨。该条铁路蜿蜒360余里,在郓城县境内便有56华里。
东银铁路72年开始施工,76年投入运营,95年完成拆除。它是鲁西南有史以来最早开工建设并投入运营的铁路,又是万里黄河唯一建在临黄大堤上的铁路。尽管它的修建和运行只有20余年,但那段历史却值得长久铭记。
人常说,黄河是“铜头铁尾豆腐腰”。鲁西南就是豆腐腰河段,河道宽、浅、散、乱,河势多变,坝岸多,险工多,是实施治理的重点,每年都需要大量修防石料。20世纪六七十年代,载重汽车和轮式拖拉机极少,几乎没有硬化道路。航运又受自然条件和河势变化制约,长距离运输十分困难,如遇河势变化,航运很容易中断,远远不能满足治黄石料需求,影响治黄工程建设特别是防汛抢险。为解决治黄石料运输问题,经水电部批准,黄河水利部门决定修建设东银铁路。
75年4月开始铺轨。没有铺轨机,就手抬肩扛钢轨。没有捣固设备,就抡镐捣实道渣。职工们在干中学,学中干,逐步掌握了铺轨施工要领,铺轨速度和质量不断提升,并及时制定了铺轨施工各项技术标准和施工规程。80年底,银山至霍寨全线贯通。在铺轨施工的同时,进行了厂站建设,设立了调度室、机辆段、工电段、修配厂,沿黄五县每县设中心站,一个中心站一般下辖2至2个车站,全线共有18个车站。先后购进和调入380马力内燃机车18台,120马力内燃机车4台,矿车249辆。
东银铁路运营20年,共运输黄河防汛和工程建设石料93万立方米,运输石子、石灰等13万立方米,为鲁西南治黄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宽河固堤”治河方略的实施,下游河势已相对稳定。尤其是小浪底水库建成运用,下游防御标准由百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鲁西南河段石料需求量骤减,东银铁路轨道和机车车辆也已老化,继续维持运营面临很多困难。经山东黄河河务局、黄委和水利部多次考察论证,决定东银铁路停运,尽快拆除并转产。1995年7月,拆除工作全面完成。
东银铁路是个县级机构。始称东银铁路指挥部,隶属于菏泽地区行署,是地直事业单位。后改为东银铁路管理局,隶属于山东黄河河务局。铁路职工由黄河水利部门和菏泽地区各县调配、招收,起初还使用过一大批合同工和民技工,队伍规模由开始时的不到2百余人发展到最高时的780余人。员工们来自四面八方,青年多,干劲大,吃苦耐劳,无私奉献。一条铁路,数百人马,以其独特的贡献,在鲁西南黄河治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东银铁路郓城段,设一个正科级机构,叫作郓城中心站,统管郓城全段的工作。中心站下设三个股级机构:杨集车站、伟庄车站、苏阁车站。各车站的主要任务是搞好铁路的日常维护、确保列车的正常运行。中心站设有政办股(政工、办公室)、财务股、工务股等科室。三个基层车站都设有车站值班室和工班,值班室负责列车的正常接发,工班负责铁道线路的维护。有巡道员按时巡行铁道线路,发现问题及报告。通信线路有铁路局电务段派驻车站的专门人员负责,平时主要是检查、维护通信专线,确保电话线路畅通。还有一个机构,是郓城县公安局东银铁路派出所,关系隶属于县公安局,全权负责铁路沿线及辖区各车站的治安秩序。
中心站的行政关系隶属于东银铁路管理局,东银铁路管理局隶属于山东河务局,山东河务局隶属于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中心站的党团关系隶属于铁路局。铁路局的党团关系,前期隶属于菏泽地区,后期随着局机关所在地银山镇的行政隶属变迁,先后隶属于济宁地区、泰安市。中心站与郓城县的联系,主要是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开展工作,就一些涉及当地的事务性工作,与县、乡有关机构沟通协调,汛期按照防讯指挥部的统一安排落实相关工作措施。
郓城中心站的干部职工,来自四面八方。既有郓城本县人,也有菏泽地区其他县的人员。比如,第一任中心站长孙安庭、副站长曹冉华等是鄄城县人;中心站长徐春山,政办股长的李玉光、侯昭昶,财务股长赵善灵、出纳员戚秀聿、职工侯圣芹等是梁山县人。职工徐明月、李素芝、谢庆刚等是单县人。职工李相廷等是定陶县人。职工张桂君、刘宝驯等人是菏泽县(后改为牡丹区)人。职工王玉国等人是鄄城人。职工
东银铁路局是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郓城人在东银铁路局机关和其他县段工作的人员也很多。比如胡朝贵曾任东银铁路施工指挥部副指挥长,陈传义、刘凤岸曾任东银铁路局副局长,张梦才曾任局政工科长,杨遵魁、付广孜曾任局政工科科副科长,亓玉芹、王金钟曾任局工务科副科长,赵新军曾任局保卫科副科长,苑尚福、张思增在局政工科工作,孙钦科在局财务科,王金来曾任鄄城中心站站长,崔衍民、章思君、于目真、李钦良、段友良、李衍增、韩应华等曾在梁山中心站工作,樊庆昌等人曾在铺轨队工作。
在东银铁路工作的人员中,一部分由于工作或生活的原因,调回本县工作,分布在许多行业和单位。比如,胡朝贵曾任郓城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体委主任,崔汝合曾任外贸局长,樊庆昌曾任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崔衍民曾任县纪律副书记,章思君曾任县司法局长,卢明曾任县委政法委副书记,雷军曾任新华书店副经理,杨际鑫曾任建设银行纪检书记,亓玉芹曾任郓城镇人大主任、赵新军曾任随官屯镇党委副书记、人大主任,荣祥全曾任张集乡组织委员,于目真曾任供电局局长助理、东城供电所所长,曾庆章曾任工商局执法大队大队长,宋文斌曾任东城工商所长,胡永生曾任县自来水公司副经理,孟凡福在县委研究室工作,张进来在公安机关工作,杨建华在文体局工作,韩卓越在水利局工作,赵西潮在物资系统工作,徐存泗、宋兆雨等人在工商部门,王广祥、崔秀英在县五金公司,武守忠在农业部门,王忠芳在乡镇财所,仝秀玲、张桂君、杨贵荣、李素贞、渠凤兰在医疗机构,郭秀东、肖玉修在县酒厂,戴继平、宫玉娥、郭保民在邮电部门,吕寻明在木材公司工作,付兆尊、吕海莲在粮食部门工作。
东银铁路派出所的工作人员,在郓城段的铁道线拆除后,由县公安局安排其他工作。比如,当过所长的董学让,回来后曾任刑警大队长。当过指导员的杨其宪,也从事其他方面的工作。朱道玉曾当过公安局办公室副主任,离开公安系统后,担任过乡镇党委书记、县交通局长。
东银铁路拆除后,机构变化很大。原东银铁路局改为山东河务局下建材局,只保留了一部分人员。富余人员进行了分流,一部分年龄大的随之退休,其他人员分别被安排到山东黄河河务局下属的相关市、县级河务局工作,如王金来、李钦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