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去个性化和超极化

(2015-08-28 11:55:52)

人的沟通三要素是自我、他人、环境。当自我对他人很信任时,自我就消失了,只有他人和环境,这时出现功能失调,就对他人很相信,所以易受骗。

 群体活动是去个性化最常见的情形。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的意识,内疚羞愧恐惧承诺等行为的控制力量被减弱。常使人做出社会不许的行为,易侵犯增加。是正反馈,使能量加大的。

 研究表明,群体处于激励性、充满令人心情紊乱的刺激状态下,尤其是群体中的成员不易被识别的情形下,易使个体成员产生去个性化现象,如起哄、球迷闹事、聚众斗殴中都存在去个性化现象。一旦个体处于去个性化状态,会表现出无自知性,从而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为。在去个性化状态下,人群不分青红皂白地攻击目标,并且攻击的强度远超寻常而不能停止。

 

超极化是细胞膜兴奋性下降,对刺激不再发生反应。如针灸,阈刺激细胞部分去极化→Na+少量内流去极化至阈电位水平→Na+内流与去极化形成正反馈(Na+爆发性内流)基本达到Na+平衡电位(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因有少量钾离子外流导致最大值只是几乎接近钠离子平衡电位)(形成动作电位上升支)。

膜去极化达一定电位水平→Na+内流停止、K+迅速外流(形成动作电位下降支)。

 

超极化的细胞膜兴奋性下降,因为细胞膜内外电位差增大,细胞更难进入去极化和动作电位状态。

 

1.静息时,细胞膜内外两侧维持内负外正的稳定状态,称为极化。

2.当细胞受刺激时,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方向变化,称为去极化。

3.若膜内电位数值向负值增大方向变化,称为超极化。

 

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发生去极化,即膜电位值升高。 当膜电位值达到阈电位水平时,动作电位才能被触发。随着放电进行,电容量逐渐减少,放电速度逐渐减慢,最后停止。

 

去个性化,又叫个性消失,亦可叫去压抑化、去抑止化,是指个人在群体压力或群体意识影响下,会导致自我导向功能的削弱或责任感的丧失,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是不会出现的行为。去个性化的外在条件有两个:一是身份的隐匿;二是责任的模糊化。

  这个概念最早是法国社会学家G.L.博恩在其经典著作《人群》一书中提出来的。指个体在群体中或与群体一起从事某种活动时,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或以群体自居,使个体的个性溶化于群之中,从而失去了个性感。与这种去个性化相联系的是,个体似乎失去了作为个性的约束力,在群体的保护下,做出违反他们在社会情境中常常遵守的社会准则的事,表现出非正常的行事倾向。

  博恩认为,从历史的观点的观点看,人类原本是是从要深蒂固的亲属关系、纽带关系和部族关系中挣脱出来的,随着这种挣脱,原选取表现在这些群体关系中的去个性化也由之获得解放,个体重又获得了个性。但是,个性的解放也潜伏着一种危机,那就是离开群体的心理距离越远,个体在享受自由的同时也就越感到孤独。个体的孤独又激发着个体重新加入各种群体活动,于是个性又溶化于群体之中,去个性化复又出现。E.弗洛姆的《逃避自由》一书是对去个性化的最佳理论阐释。

  费斯廷格和纽科姆认为,当具体的注意力投向群体时,他对自己的注意力便养活了。对群体的注意使个体失却了个性环境,把个性淹没在群体之中。由于去个性化减弱了作为个体时的约束力,也即社会对其的约束力,因此为个体从事反常的行为创造了条件。从心理学上来说,其原因有两个:一是群体成员的匿名性。随着加入群体,成为群体成员,溶化了个性,群体成员便会觉得自己是个匿名者而四边,肆意破坏社会规范;二是责任分散。群体生活告诉群体成员,群体活动的责任是分散的,或者说分散在每个小组成员身上,任何一个具体成员都不必承担该群体所招致的谴责。因此,按照这一公式,对群体的注意增强了去个性化,反过来又强化了通常受制约的行为。

  齐勒认为,个体在社会生活情境中学会了奖励和惩罚的效应,于是把个性与奖励情境匹配起来,把去个性化与惩罚情境匹配起来。当个体用其独特性出色地完成了某项任务时,他会期望奖励随之出现;但是,当个体觉得无论如何要避免惩罚时,或者预测惩罚要到来时,他便会将自身沉浸于群体之中,用分散责任的策略来避免惩罚。所以,齐勒索认为去个性化问题应当同个体趋奖避罚的心理联系起来。

  津巴多提出了另一种关于去个性化的理论。该理论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去个性化既可能导致反常的或消极的行为,也可能导致建设性或创造性行为,不能把个体加入群体后的行为作单极的分析,二是去个性化的原因除了把注意力投向群体或回避对道德责任的否定评价外,还有大量的因素也可能导致去个性化,如匿名性、群体规模、情绪的激发水平、情境不明确时的新奇感、群体中独特刺激(如毒品或酒精等)、参与群体活动的程度等等。所有这些因素导致去个性化,反过来又使个体对外部刺激反应麻木,对情绪和动机失去认知性控制。其结果是,个体只在群体内的约束下活动,从事那些不论是消极的(如攻击)还是积极的(如创造性)活动,而对外部刺激,特别是社会规范和准则,则较少顺从。这样,便带来了去个性化后的不利的社会结果。

  迪埃纳认为,去个性化这一术语原本是思维领域的特定术语,主要用来描述情境之间、认知结构之间、情绪之间、行为反应之间的一组关系,因此他把去个性化与自我意识相联系,从而进一步作了理论修改。他认为,去个性化的个体并未注意到自己的行为,并未意识到自己是独特的个体,因此便不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监视和反馈,不能从长时记忆中恢复适当的行为标准。结果,去个性化的个体缺乏远见,缺乏预先考虑和计划。特别是当几乎没有什么自我调节时,个体更易倾向于对即时刺激作出情绪和动机反应。

  有人曾列举了去个性化的特征:匿名性,衣著类似性,激起,情景的新异性和无组织性。在去个性化的群体中,成员不会以个体的方式对此反应,或特别注意个别成员,所以,个体感到对冲动性行为或违反本来意愿的行为的约束减少了。

  

1、个性化与社会冷漠

  案例一:

  有过一则报道,说高楼顶上有个小伙子要跳楼自杀,救护车、消防车呼啸而至,警察在为挽救生命苦苦努力。而高楼下看热闹的人越聚越多,突然人群中有人大叫快跳呀,其他人也跟着附和起哄,最后在众人的怂恿鼓励声中,年轻人对人间不再留恋,从楼顶飘然而下。在这种情境中,看客们是去个性化的,每个人都不再是自己,而是一个匿名的、和他人无差别的人。在去个性化的情境中,人们往往表现得精力充沛,不断重复一些不可思议的行为而不能停止。人们会表现出平常受抑制的行为,而且对那些在正常情况下会引发自我控制机制的线索也不加反应。

  

2、去个性化与社会攻击

  个体常常会被淹没在群体之中,当个体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便会进入去个性化状态,这种状态将淡化个体的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降低个体责任与个人对于社会评价的关注。当自我控制力量减弱,暴力与反社会行为就随时可能出现。

  

案例一:

  在正常情况下,学生对违反校纪和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具有耻辱感、负罪感和自责感,因而能够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和学校纪律。但有一部分学生却往往将自己融于某群学生整体之中,他们喜欢集体起哄、相互打闹追逐、甚至成群结伙地故意破坏公物、打架斗殴等,或者学生犯了错误后在老师面前说的第一句话是某某也做的。这种现象就是去个性化行为。

  去个性化的学生往往觉得自己处于某群学生整体之中,自己仅仅是以整体中的一员身份参与到某行为之中,人们的注意都指向在整体身上,教师不易觉察出自己的言行,即使造成了不良后果自己也不会被教师发觉,自己不会承担由不良行为所招致的谴责,而责任将由所有参与的同学分担,即 责任扩散,这样,每个人的责任观念就淡漠了。这部分学生往往失去原有的个性和自我控制能力,削弱了对自我行为的约束,沉溺于冲动、无理性和不负责任的行为之中,完全依从于该群体所处的情绪状态,能作出平时自己独自一个人时所不敢、不愿做的事情。

  案例二:

  当今是信息时代,网络正以不可抗拒之势渗入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甚至社会结构。然而网络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如网络暴力、网络欺诈、网络盗版、散播病毒和垃圾邮件等等,这种网络中的去个性化是去个性化现象发生在网络条件下的一种特殊情况。

  网络中去个性化行为发生时,个体会表现出行为责任意识降低、行为与内在标准不一致、自制力降低、人格扭曲等问题,从而导致个体做出在现实社会中通常不会做出的事情。这种行为会给网民自身和他人带来消极的影响。

  案例三:

  研究表明,群体处于激励性、充满令人心情紊乱的刺激状态下,尤其是群体中的成员不易被识别的情形下,易使个体成员产生去个性化现象,如起哄、球迷闹事、聚众斗殴中都存在去个性化现象。一旦个体处于去个性化状态,会表现出无自知性,从而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为。在去个性化状态下,人群不分青红皂白地攻击目标,并且攻击的强度远超寻常而不能停止。

3、去个性化与推托懒惰行为

  比如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4、去个性化的积极作用

  去个性化的根本作用在于其去抑止化,所以对于去个性化这一心理现象,我们要善于辩证地分析看待,既要利用其积极的一面,又要克服其消极的一面。如果你是一个比较内向、胆小、孤僻的人,你希望改变自己的性格,你就可以多参加一些热闹的、激烈的活动,在一哄而上的人群中,你也会不由自主地席卷入其中,很可能平静下来之后,你会惊讶于自己的表现,发觉自己性格中原来也有外向、开朗的一面。而如果你是一个群体的管理者,建议你事先一定搞好统筹安排,令所属人员每个人清楚有关规章制度,明白各自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防止他们产生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做到赏罚明确,才能使你这班人井然有序,临危不乱,避免许多无谓的纷争,始终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及质量。

5、个体在网络中去个性化状态下的表现

  个体在网络中去个性化状态下的表现可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而目前对网络心理学的研究大多关注的是消极方面的各种表现,虽然其并没有能明确指出这些表现是个体在网络中去个性化状态下的表现。这些消极表现主要有以下四种

个体违规行为增加。 

个体羞辱感淡化。

个体自我评价降低。 

个体自控能力降低。

  

产生去个性化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

  1 匿名性:

  《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提出,发生去个性化现象的关键因素是匿名的作用。生活在群体中的人既有代表群体的一面,也有代表个体的一面。所以,当他代表群体或以群体的面目出现时,由于可以匿名,使人难以辨认个体的真实姓名和身份,谁也不知道他是谁以及他在干什么,他就很可能任意行为,不受规范的约束。此时群体的无标准的整体行为战胜了个体的规则行为,个体的独特性没有了,个体的自我纠正能力没有了。群体成员的匿名性,三K党的成员就是如此,他们穿着同样的衣服,携带同样的武器,保护性面罩遮住面孔,于是就隐藏了他们的个性。

  

2 责任分散因素:

  费斯廷格等人提出,在群体中的个人觉得他对于集体行为是不负责任的,因为当个人隐匿在群体中,不易作为特定的个体被辨认出来时,他就会发现,对于集体行动的责任是模糊的或分散的。由于感到压力减少,觉得没有受惩罚的可能,没有内疚感,从而使行为更加粗野、放肆。有的成员甚至觉得他们的行动是允许的或在道德上是正确的,因为集体作为一个统一体参加了这一行动。一个学生违反纪律,是一个人的事,所谓一人做事一人当,但如果是几个学生一起闹,那么责任完全由一个人承担的可能性就相当小,个体甚至可以把责任推给别人。

 3、情绪的激发水平,情境不明确时的新奇感等。

二、内部因素:去个性化者的主观状态

  自信心不足是产生去个性化现象的重要原因。学生在群体活动和交往中因感到自信心不足、力量有限,就会不顾判断标准去迎合群体的心理,丧失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即群体的淹没性。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想发表自己的见解但又害怕出错,从而迎合群体的现象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对他人的期望也能产生去个性化现象。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教师的认知优势、年龄优势、社会地位等在学生心目中产生一定的权威形象,这一权威形象使得从幼儿园到高校的学生都有模仿老师的倾向,教师的世界观、价值观、理想、兴趣和认知方式、认知态度、认知风格会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往往被学生看作社会的代表伦理的化身,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

  去个性化行为的发生离不开群体诱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群体情境必然导致去个性化行为。换句话说,个体自我意识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去个性化行为会不会发生的关键因素。当一个人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角色,意识到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他就能做出正确的自我导向。即使外界的去个性化诱因十分强烈,他也不会产生去个性化行为。即,超我没有很好发展,甚至没有发展,失去了用超我指导自我、限制本我的冲动和控制行为使个体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功能。因此,被压制的本我就会释放出来,个体遵循快乐原则行事,做出与平常不一致的行为。

 

 某甲送礼给某乙,某乙不收。礼物还是某甲的,而非某乙的。感觉的相互作用亦复如是,如果你接受,那么你就会产生相互作用。至于这个相互作用的什么,取决于礼物。如果你心怀恶意,那么获得的必然也是恶意。

又如你对着空旷的山谷,大喊一声,我爱你,那么回音必定也是我爱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