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风
辽篮发展的主要矛盾是,日益增长的职业球员与不职业的管理思路
(没时间看全篇的朋友,现在就可以放心关掉网页或手机浏览器)

张庆鹏终于和辽宁男篮签订了一年合同,这位“援疆”球员终于回到家乡球队的怀抱,获得100万年薪。看上去是个好消息,那个赛场上屡屡上演追身远投的“张三疯”又将身披辽篮战袍出现在CBA赛场,让球迷不免心生期待和美好憧憬。
只是,回想起张庆鹏“归队”之过程,就像辽篮俱乐部签约一名新球员一样,其进展之慢,让人等了一天又一天,其变化之微妙,让人不禁提心吊胆。我不禁疑惑,这还是为了开展省级合作派出去工作的人,再次回到原单位应有的待遇吗?
随着体育市场化运作日益完善,辽宁体育产业已经渐渐被市场的离心力甩出。不论辽足还是辽篮,大家想想看,没到赛季末,一大批球迷的条件反射是,下赛季队中绝对主力某某某还能不能留队了。如果这个位置没了他,会不会有年轻的球员迅速顶上……多年来,辽宁盛产体育人才,并且出现过数位奥运冠军,曾经我们还能以“辽老大”为荣,但现在一看到这词,我的感觉就很不舒服,总觉得存在某种缺失。
今天早上,看同事写关于张庆鹏续约的报道,其中有这么一句话,“在辽宁男篮俱乐部高层的劝说和省体育局的约束下,张庆鹏昨天与辽篮签订了一年的合同”,其中“约束”一词,我以为用得是生动传神,虽然我不知道他是无心插柳还是有意为之,但对此必须“踩”过之后再来一“顶”。
在庆鹏尚未正式签字之前,我转载好友肥肥微博时说道,CBA各种规则再不职业,对于身在其中的球员而言,都是个职业联盟。趁年轻,多赚点钱,无可厚非。对于喜欢张庆鹏的球迷,他在哪里打球真无所谓,重要的是,多赚点钱,这是首要问题。省体育局治下的篮球队,千万别谈什么忠诚,这就好比让几个公公凑在一块谈性生活。
正如辽宁电视台一朋友所说,“啥时候能成立真正意义上的俱乐部,完全市场化运作就好了”。从中不难看出,目前的辽宁男篮还是有一些“市场元素”的。比如某资历尚浅能力还有待提升的球员,在脱离体育局管理范围之外的情况下,俱乐部不仅要为其提供240万年薪,而且人家还有坐头等舱的待遇,这种待遇恐怕连郭士强、接君、岳鹏飞三位教练都望尘莫及啊。乍一看,巨大的反差折射出得是这位中锋的牛逼,但静下心来一想,这难道不是对辽宁体育走市场化进程的一个推动么?
多年来,为啥辽宁体育局总喊穷,辽篮为啥总是“老二”的命,原因很复杂,其实也简单,人才外流,约束太多,工资太少,体育局既当爹又当妈,挨累却不讨好。打开窗户往外面一看,各种地产公司进驻沈阳,挂牌仪式一个接一个,难道咱辽宁体育事业就不能合计合计招商引资么。省体育局,作为省政府直属机构,其实它更应该从政策上给各体育队创造优惠条件,而不应当过度干预球员流动等球队工作。当然现在没有一家有实力的企业(如曾经的盼盼)接手,辽宁男篮作为省体育局的“孩子”,家长也不能放手不管。可我们感激的同时,难道就不该去反思和改变么?套用一“社会矛盾”的经典论述,现阶段辽篮发展的主要矛盾是,日益增长的职业球员与不职业的管理思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