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过后,看着一些评论,我有一种这样的感觉: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比老谋子有能力。奥组委,赶快广纳人才吧。”
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已在世人的瞩目中开幕。奥运圣火在鸟巢燃烧起来,轮回的光芒在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点亮。奥运会的开幕式吸引了相当一部分本国国民,这毕竟是很难得的一次盛会。开幕式的门票毕竟有限,电视转播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最广泛的形式。
开幕式刚刚结束,有关开幕式的讨论便在网络上展开。透过奥运会的开幕式,让人可以清晰的看到许多现象,其中有一些值得思考。
一些朋友针对奥运会开幕式的讨论,我不知用“评头论足”,还是“高谈阔论”,抑或“妄自尊大”来形容。或许,我本不该拿开幕式说事,这未免有些狭隘。
那就从奥运前夕的现象说起。
1、将奥林匹克的舞台当作政治的舞台
事件一:前段时间,有朋友在网上发一篇帖子,其感染力让我隐约的觉得这位作者超强的语言驾驭能力及对中国学生心里透彻的观察力。整篇帖子,意在号召当巴基斯坦代表团奥运会入场时,在场的中国观众要起立鼓掌。所给出的原因层次清晰,脉络分明。这篇帖子讲到了中巴两国人民在各自危难关头彼此之间互相关爱,及两国建交后一直友好往来。
事件二:就在8号上午,我也收到过这样的信息。大意是当韩国代表团入场时,全场静默,以示抗议韩国人所做的不地道的事情(更多以文化为缘由),对中国人民情感的伤害。
我个人觉得这两种做法很不妥。事实上,我们也都看到了,开幕式上,观众们所展现出来的是一种包容的姿态,同时也传承着来者皆是客这样一文化理念。
事件一,看上去是积极的;事件二,看上去也是积极的。中国青年学生,大都浑然正气,都想着能为祖国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哪怕只是些力所能及的。这种真诚,这种情怀,我本人对此也深有触动。
友善的释放与气愤的消解是不是要考虑一下场合呢?奥利匹克的舞台不是政治的舞台,每一个参赛国都应当被尊重。
2、将否定解说来显示自己敏锐的洞察
孙正平老师嗓音依旧高亢有力,孙老师的女搭档确实是出现了一些失误。就是这样,网络上一些人就在很短的时间将矛头直指女解说。我想:这样就可以说明他很具备纠错能力和敏锐的发掘花边新闻的能力。这倒有些幸灾乐祸的架势。
3、用主题歌的不完美来来显示自己很懂音乐欣赏
主题歌为《你和我》,有人说歌词空洞无力,有人说曲子像摇篮曲。对于主题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也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有赞赏和批评的权利。我们有些同志常常以自己的喜好来断然的说主题歌很失败。对于演唱者也喜欢做“如果”的想像。当自己无力改变现实,却又不自省,品头论足当然就成了证明自己存在的最好方式。
4、将自己的失望归结为总导演的能力不足
文艺表演时古代章节过长,点火方式不合心意。这真是众口难调的事儿。大道理说的太多也没意思。更有甚者,对张艺谋导演骂骂咧咧一通,还不留名。这种心态,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呢?开幕式结束了,看着朋友们的评论,我有一种这样的感觉: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比老谋子有能力。此种情况,是不是在说明张艺谋导演手中的总指挥棒该转移了?
以上为个人观点
相关链接:北京奥运会没啥可牛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511000100ai5l.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