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底出了啥情况呢?原来是——你妈叫你回家吃饭。时隔二三十年,这句话又回响在神州大地,老没听着了,乍一听,倍儿亲切!
你妈叫你回家吃饭——这一句话,把中国打回三十年前的原型。记得我当年还说过——你姐叫你回家吃饭、你奶叫你回家吃饭。谁叫你回家吃饭,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此过气的叫法却又神奇复活,以另一种话语姿态深入人心,并且越琢磨越觉得这句话有着纵深的含义。
现在再说“你妈叫你回家吃饭”,近乎骂人呢。谁还回家吃饭呢?谁不在外头吃呀?谁还没事儿老跟妈一起吃呀?但是,语境通幽处,修辞达深度,一句“你妈叫你回家吃饭”轻飘飘地假装跟谁都没关系,却又直指语言的核心,完成了一次对人生意义的盛大消解。
情况是这样的,我们在上初中的的时候,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段,常挂在嘴边的两句话就是——你妈叫你回家吃饭;不知道回家问你爸去!姜文老师曾经在《太阳照常升起》的媒体见面会上,用“不知道回家问你爸去”灭过记者,估计下次他再面对记者无休止的提问就该说——别问了,都几点了,你妈没叫你回家吃饭呀?
我们上中学那年代,不喜欢家呆着,爱出去玩,一玩就没点儿,经常忘了饭点儿,所以大人们就老得叫我们回家吃饭。晚上一到六、七点,大人们——以当妈的为主,就在楼外面高喊——小凤,回家吃饭!三儿,回家吃饭!有的家里闺女和儿子都在外面野呢,就变成——小凤、三儿,赶紧回家吃饭。
叫不着呀,这成功率多低呀,当妈的哪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哪儿混呢?于是就求别人家的孩子——你帮我叫一下我们家那傻小子,叫他赶紧回家吃饭。面对咱妈,不是,面对阿姨,咱得照办呀,所以“你妈叫你回家吃饭”就成为当时最有号召力的语言了。
偶尔也不,如果我们一起玩的孩子,其中有谁特让人烦,我们就会说——你妈叫你回家吃饭,赶紧滚!也有胆大比较野的孩子,还没在外面耍够呢,不想回家吃饭,就跟我们说——千万别跟我妈说见着我了,别告我妈我在这儿,谁告了我抽谁!其实,如果不是特饿的话,都不想回家吃饭,因为吃完饭再出来,可就费老劲了。晚饭一过,天一擦黑,家长就把孩子管得跟犯人似的。中国的教育,从家长开始,就不对了。
所以,那时候,谁要回家吃完饭还能溜出来,肯定从家里顺几个窝头和馒头,给那些不回家吃饭的哥几个垫垫肚子。
当这句“你妈叫你回家吃饭”覆盖网络的时候,让我想起李春波当年那首著名的歌词“此致那个敬礼”,有些老语言突然爆发一下生命力,还是蛮震撼的。这使我想起曹操在《赤壁》中灭关羽的那句话——别老以为我过时了,我再怎么过时,也比你入时!
依我看,你妈叫你回家吃饭,还差点儿;我那时还传过一句——那孩子,你妈叫你回家睡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