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一家的北漂(十八)爱的觉悟

(2020-12-25 21:45:08)
标签:

北漂

刘称莲

分类: 人生感悟

我们一家的北漂(十八)爱的觉悟

 

在女儿上幼儿园这件事情上,我们的确经历了一些周折,但我和先生一直庆幸当年我们把孩子及时转到了北大幼儿园。

“昔孟母,择邻处。”把孩子送到北大幼儿园,我和先生在这一点上的感触特别深。

跟之前的海淀乡幼儿园相比,北大园的老师们不仅认真负责,也富有爱心。

其实女儿在海淀乡幼儿园的时候,她所在的班级有一位年纪比较大的老师也非常有爱心。最初女儿每天哭着不肯进园,她都会抱着女儿哄。女儿也很喜欢这位老师,把她叫做*奶奶,回来会跟我讲她们之间互动的故事。但这个幼儿园老师们的总体素质就比较差了,我亲眼见过她们班另外一位老师在下午家长们接孩子的时候,当着家长的面对着镜子化妆、捯饬她的头发。

女儿进了北大幼儿园以后没几天,就开始期待去幼儿园,因为每天都有好玩的事情等着她。老师们很温和,也会锻炼孩子们的能力。

有些事情我记忆很深刻。我们第一天去见园长的时候,园长就抱着女儿在园里转了一圈,女儿回来就表示愿意来这个幼儿园了。

那一天,园长把女儿要进的那个班的一个老师叫来跟我们见面。那是位年轻漂亮的老师,一进园长室就蹲下来跟女儿打招呼,我观察女儿逐渐从防卫状态慢慢放松下来。

我猜这些最初的见面方式都是女儿愿意来到这里的原因。

女儿升入中班以后,班主任换成了杨老师。杨老师对孩子们的爱更甚,她要有事请假,有的孩子还会因为见不到杨老师哭泣,很多孩子都叫杨老师杨妈妈,我女儿就是其中之一。升入中学以后,女儿还写了一篇文章就叫《我的杨妈妈》。女儿和这位杨老师到现在依然有联系,成为很好的忘年交。

上中班的时候,有一次女儿回来骄傲地跟我讲,老师派她去另外一个班去办事,她办得很漂亮,老师都奖励她了。女儿在描述当时的情形时非常骄傲和自豪。其实老师们在用这样的方式锻炼孩子们的应变能力。我对其他幼儿园没有太多了解,我只觉得我的女儿能遇到这样的幼儿园和老师非常幸运。这为她最初的社会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转园北大,我们深切体验到学校质量对孩子的影响,所以我们早早就决定了女儿小学的去向。

 

到北京一年半以后,我换工作到了一家教育软件公司,重新跟我的老本行挂上了钩,同时也开启了我作为母亲爱的觉悟。

到北京之前我是中学老师,我换的这家教育软件公司看中的正是我的教师经历,因为公司正在开发一套“教师备课系统”的软件,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理解正好可以用得上。

在这个公司工作,我非常开心和满足。一方面是因为工作内容是为给教师们用的,对我来说很亲切,干起来也驾轻就熟。最重要的是,我觉得公司开发的产品在当时非常有意义。

我在山区县的学校当老师,备课时参考的资料很有限。我当时给学生讲历史,参考资料就是大学毕业时我带回去的大学课本,还有我自己买的一套《上下五千年》和《世界五千年》,这些资料并不能满足我想传递给学生更多知识的渴望,而只能接受那样的条件。而我们公司制作的“历史备课系统”软件,一张光盘里收录的资料就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图书馆。每张光盘里一部分内容是针对每个教学章节的资料,我们把这个叫做“专库”。还有一个“通库”,里面是几十部历史学著作,还有中外教育学著作。我从事的工作正是把这些资料整理到软件里,历史学科的有些书籍还是我去书店选回来的。

公司生产的软件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检索非常方便。备课的时候,只要把这张光盘放进电脑,输入关键词就可以检索到需要的资料。这些都让我觉得非常兴奋,真的是为全中国的老师和学生感到开心,因为我知道偏远地区的老师们备课多么需要这些资料。有了这样的软件,老师们就可以饱览图书,可以容易地实现“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先有一桶水”的目标了。当年孤陋寡闻的我甚至觉得拥有一张光盘,老师们就拥有了知识的海洋。

现在回头看当年的软件真不算什么,然而当时我的感觉就是我们公司在做着功德无量的事情。

 

最让我兴奋的是软件中收录的那些教育类书籍,我一边整理资料一边阅读。我浏览了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认识到之前我做教师的很多不足;读到了卢梭的《爱弥儿》,对他的自然教育法非常着迷,并在我的育儿中实践;读了我国教育家陈鹤琴、陶行知的理论,了解到他们提倡的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跟我大学毕业论文研究的朱熹的教育思想如出一辙。第一次知道了《卡尔·威特的教育》,第一次知道了蒙台梭利的尊重教育,第一次知道了皮格马利翁效应(格森塔尔实验)……

赏识教育的创始人周弘来公司讲过课,《学习的革命》的两位作者也来公司讲过课……

那个时候就是一边完成本职工作,一边如饥似渴地学习。

过去了这么多年,这些鲜活的画面重新浮现出来,我恍然明白我在女儿成长的过程中笃定地坚守的一些东西其实是受到这些阅读和听课经历的影响的。比如我坚持带孩子到大自然中玩耍,允许孩子在家里饲养奇奇怪怪的小动物,包括我不会一味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是尊重孩子的个性,等等。这些经历帮助我在育儿的路上没有那么迷茫,而会比较理智地看待孩子遇到的各种问题。

写到这里,联结到维吉尼亚萨提亚提到的也是安娜老师最近在讲的智慧盒,正是它引领我在女儿那么小的时候选择了在教育公司上班并接触到了那么好的教育资源。一切皆有定数,做个觉悟的的妈妈、传播家庭教育理念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那个教育软件公司当时在全国影响力很大,提倡建立学习型企业,每个新入职的员工都会发几本书作为见面礼,当年非常畅销的《谁动了我的奶酪》就是新员工要读的书目之一。我是爱读书的人,特别喜欢那样的企业文化。

公司内部当时有个电子公告板,公司鼓励大家每周写总结,也可以发表生活小感悟。当时我时不时写一篇小短文发在公告板里,不少同事喜欢我的文字,我记得部门领导还夸奖过我。

我一直对自己的文字有评判,觉得文笔平直,写不出华丽的辞藻。现在回想起来,我才意识到我独特的文字风格其实一直是我的宝贵资源。

我在《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一书中写了在公司借书的故事,说的就是在这家公司。资料室的管理员是个白发苍苍的退休语文老师。资料室的书不外借,我每次求她让我晚上把那些图画书带回家给女儿读,第二天一早就还回来,她都一边嘴上说“这是违规的啊”,一边又让我自己去选了书拿回家。

此刻想起她,很温暖很感动很感恩,浓烈的思念涌上来。

很多老镜头也涌现了出来,每天一起坐班车的小伙伴,教研中心的老师们,开发中心的程序员们,数据中心的小姑娘和小伙子们,以及行政、市场和销售中心的伙伴们,还有老板们,以及当年的闺蜜Amanda还有焕阁,都好久不见了。

大家都还好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