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家的北漂(一)念头诞生
(2020-07-06 19:50:03)
标签:
刘称莲北漂 |
分类: 人生感悟 |
我们一家的北漂(一)念头诞生
刘称莲
我和先生大学毕业的时候还是国家包分配的。
先生1988年从山西煤炭学校毕业被分配到我们县的一个国营煤矿当技术员。因为表现出色,两年后就被提拔为基建科科长。
我1991年从山西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我们县一中当历史老师。我教学的中学正是先生的高中母校。
我俩是在太原上大学期间一次老乡聚会时认识的,见过两次面他就毕业回家乡工作了,我三年后毕业也回到家乡。1992年,我俩在他高中老师的撮合下恋爱并很快结婚。我们的女儿在一年后的1993年出生。
我常常调侃自己三年办了三件大事,第一年毕业,第二年结婚,第三年生孩子。我们俩各自领一份工资,过着安逸的小日子。我们这生活,就是当年很多小地方年轻人的生活的写照。
那个年头,信息和交通都不发达,我们工作的山区小县城,就更加闭塞。所以,毕业回到县城后,我四年多都没有怎么出过门,唯一一次出远门就是结婚的时候我们抽空到北京旅行了几天。对北京人的印象就是地铁上有很多人读书读报,大街上随处也可以看到书报摊。
平时我们对外面的了解就是通过电视节目,先生有时在单位可以翻翻报纸。
变化发生在1995年的冬天。
那年冬天的国际大专辩论会我俩场场都看,第七场的主题是“信息高速公路对发展中国家有利”or“信息高速公路对发展中国家有害”,我俩听了半天才听明白什么是“信息高速公路”,但辩手们口中的网络对于我们依然是模糊的,可以说我俩当时是面面相觑的。
这一事件对我俩的触动很大,可以说是震撼。当年从太原回到县城,我们可以说是素质最高的一群人,只消几年,我们就感觉被时代甩到了后面。
那时候先生有一位好朋友在厦门工作,在我们看这个节目之前就曾经给先生写过一封信(那时候打电话还不方便)希望他可以到南方发展。那位朋友也是同乡,他的意思就是家乡实在是太闭塞,发展空间很有限。不过因为孩子小,先生考虑我一个人带孩子有困难,所以,想了想而已并没有行动。看完这个电视节目以后,离开小城的念头又被激活了。
接着又发生了第二件事情。
1996年的元旦,也就是看完国际大专辩论会不久,我们俩去了一趟太原,在太原发生的一些事情,使得我们俩立刻就开始行动。
元旦假期,先生要去太原出差,我俩把两岁的女儿送到奶奶家,一起去了太原。走前联系了好友丽芳,到太原后住在了她家。这是我大学毕业四年半以来第一次回太原见同学。
丽芳的儿子跟我女儿一般大,在她家借住的那几天,我们感觉到了孩子们之间的差距。
见到了留在太原工作的同学们,深刻感受到我和他们之间拉开的距离。他们在各个方面都进步了,而我却不进则退。在他们面前,和他们聊天,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土老帽,怎么也没法和他们同频。
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冲动,我在同学聚会的餐桌上就提出了我的想法:“如果我现在来到太原的话,需要什么条件。”同学们七嘴八舌给我出主意,班长说了一句话,给我吃了定心丸。他说:“总是要走就去北京,别来太原了!”他觉得我离开家乡去太原和去北京的难度差不多,来北京发展更有前途。
那一次到太原,同学们彻底给我种了离开小城的草,至于是我先走还是先生先走,我俩做了一番工作后,有了后来的决定:
我先走,他殿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