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式童年应该怎么度过?

(2013-01-24 09:40:19)
标签:

刘称莲

亲子关系

家庭教育

育儿

分类: 美文分享

中国式童年应该怎么度过

——专访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刘称莲

 

  “功利心”别太强

  现代教育的标准多是以孩子的学业成功来论高低,如谁家孩子考上北大清华、出国留学多是家长衡量比较的支点和羡慕的对象,可在这种观念下,孩子的心理世界逐渐渺小和被忽视,内在的问题被压抑,孩子的童年表面什么都不缺少,实际上容易走向孤独而且怯懦。身为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的刘称莲,她在培养自己孩子的过程中,注重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从实践中摸索出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她培养了一位素质全面、成绩优秀的女儿,她的女儿2011年高考被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同时录取。她作为母亲,和女儿一起追星、陪女儿走出失恋的阴影,一家三口一起去看流星雨,作为爸妈送给女儿的成人礼……这些事情发生在孩子的高中阶段,从她的教育经验中,我们会有全新的感悟。

 

  陪伴:家长的陪伴并不是进入孩子的生活,而是关注

  几乎所有家长都非常重视教育,作为教育专家与心理专家,刘称莲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最得益于“陪伴”二字。陪伴不是家长时刻不离左右,对孩子的各个方面指指点点,而是“站在他们身边观察,让孩子感觉无论什么情况下家长都和他是站在一起的”。

  刘称莲说:“家长的陪伴并不是进入孩子的生活,而是关注,在非常必要的时候才去纠正。如果我们参与得过多,经常告诉他应该怎么去做,反倒会让孩子感觉自己没有能力,家长放开手,把指导变成引导,孩子会自己成长和发现,需要帮助时再帮助。”

  但这并不代表家长要对孩子“放养”,刘称莲说,自己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学习。比如读书,女儿从小就喜欢读书,这和她在家里创造的读书氛围不无关系,他们家里的书报从来不是整整齐齐放在书柜里,而是故意零乱地放在房间,“让女儿随时都能读一会儿。”小学时,女儿喜欢上了看日本漫画,刘称莲突然发现孩子不会写作文了,刘称莲就买了杨红樱、金庸的书让女儿看。

 

  松绑:成绩稍弱又何妨

  强烈的自我中心和孤独感,可能是能够形容现代独生子女状态的两个关键词。职场妈妈对于孩子教育每天可能只有几个小时的时间,却要负责孩子的学习以及爱好、个性的培养,如何陪伴孩子?对此刘称莲说:“有许多家长可能连星期天都没有,但孩子却非常优秀,家长的陪伴有时是精神上的,家长做好自己,敬业、会享受人生,看到榜样,孩子也会学着,陪伴是一种榜样。我还遇到过一个家长,他的孩子话不多,他也不能按时下班陪伴孩子学习,于是他几乎每天给孩子写一封信,有时是留言条、有时是邮件、有时是短信、有时还会是QQ留言,他告诉孩子自己的工作情况,教育孩子自己完成作业,刚开始孩子只是看看,后来,孩子也会在留言条上写几句话,这种陪伴,是精神上的,孩子也感受到家长在社会工作中的努力,希望自己将来能在工作中独当一面。”

  刘称莲告诉记者,女儿高二时,他们家做了一个看似很“疯狂”的举动。“那时候女儿特别想看流星雨,我偶然在电视里看到最近会有一次狮子座流星雨,但是最佳观测地点却远在呼和浩特。”刘称莲查了飞机航班,做出一个疯狂的决定——带女儿去看流星雨。晚饭时,刘称莲说出了这个想法,这让女儿高兴坏了,老公也举手赞成。就这样,一家三口当晚赶往机场,直奔呼和浩特,“为此,女儿还耽误了两节课。不过我却感觉很值得。”

  刘称莲认为,家长大多容易焦虑,家长不妨放轻松,应该松绑就给孩子松松绑,成绩稍弱一些,又有何妨?刘称莲说,“家长的功利心要放长远一点,不能只盯着学习成绩,孩子未来的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读书:对抗孤独最好的法宝

  对于孩子的孤独感,刘称莲有独特见解:“人类的孤独感是与生俱来的,并不是一种可惧怕的情绪,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过于强烈的孤独会让孩子自闭自卑或极度自大,也就成了一种负面的心理病。现在孩子缺少同伴,兄弟姐妹少,如果在父母那里也得不到足够的亲近和交流,孤独就会形成一些负面效应。六岁之前非常重要,三岁前孩子的安全感非常重要,是和妈妈共生的,这时不要过多变化生长环境。四五岁时,爸爸的角色可以给孩子肯定和认同。六岁前,孩子看着爸爸妈妈怎么做事,示范作用很重要,这样出现的问题就会少。有些家长的爱和孩子的需要不在一个频道上,他们花十几万给孩子报课外班,而没有深入孩子的内心,站在孩子的立场想他们需要什么样的爱。不要仅做的是自己认为的爱,而不是孩子要的爱,多分析孩子的心灵需求。”

  再者,心理营养还需要父母在成长中不断补给。既然孤单难以避免,我们何不让孩子在孤单中用更多的时间滋养心灵、培养兴趣,有了兴趣爱好的孩子,走到哪里都不会孤独,立于何种境地,心灵都是强大的。刘称莲说:“我曾经指导过一位父亲,孩子性格内向再加上父母离异,孩子的父亲一度认为孩子得了自闭症,孩子拒绝学习、拒绝交流甚至拒绝出门。可当我见到孩子时,我看到这个十四岁孩子的眼睛满是恐慌,我知道,这是一个孤独而且怯懦的孩子,和父亲在职业方面的强势全然不同,父亲对孩子全无方法,这时,别人的教育是听不进去的,于是我列了一些书目,从幼儿绘本开始,一年多的时间,逐渐到世界名著,现在,休学三年的孩子已经自己要求回到学校了。所以,书本可以开启心灵,可以强大心灵,这么好的工具,为什么我们有时竟然忘记了呢?”

 

  提问:你希望孩子是什么样的

  刘称莲也向家长提问:“您一定要想好,要的是什么,是要孩子这一阵子学习好、分数高,还是孩子一生的幸福快乐?”她说,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孩子的天分需要开发,不见得表现在学习成绩上,可能在某一方面很有天赋,家长应放大孩子的长处和优势,让孩子没有特别的挫败感。要知道,长得很快的树全折了,因为根扎得不深。暴风雨来时,挺不挺得住关键在根,孩子读书多、见识广、人际宽,这才是孩子的根,就算是考一般的大学,也绝不影响他们成为优秀的社会一分子。

  对于如何定义孩子的成功,刘称莲说,“不是只有考上清华北大的孩子才优秀,自信、健康、快乐、有责任感的孩子同样是成功的。”                         

                                                                 《华商报》记者王宝红
 
                            (本文来源:http://hsb.hsw.cn/2012-12/11/content_8472859.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