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爱的力量——品读《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

标签:
转载 |
爱的力量
这本《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我连续读了三遍。第一遍是浏览,第二遍是精读,第三遍则是挑选章节来读。每读一次的感受都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带给我的震撼。我不甘心地发现,曾经自以为对孩子恰当的关爱和教育,相比本书作者而言,可以说是在各个维度上的完败。只是,如果说将心情计为一百分的话,“不甘心”只能占到5%,而剩下的95%则是“喜悦和庆幸”。喜悦的是这本书厚重而不矫情,质朴而不说教,让我不知不觉间发自内心地认同;庆幸的是对孩子的教育是持续改进的过程,永远也不会嫌迟,读了本书后我感觉自己的心态更好了。下面具体谈一谈我的读后感受。
当我读到书中175页“收藏孩子成长的足迹”中,作者收藏了孩子从小到大所写的文字逾20万字,并成《缀叶集》时,我发现这种行为超出了我的想象。更为可贵的是,这种爱的守候不是盲目的溺爱,书中21页的这段话:“爱孩子不等于没有界限,哪些事情可以去做,哪些事情不能去做,一定要有明确的规定。至于那个度,是需要家长通过学习、修炼去把握的。”书中第189页“现代版孟母三迁”也是如此。还有隐含的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作者充分践行了“身教甚于言传”这一至真至简的教育法则。在书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是如何用自己的高贵的品德、富贵的心灵去感染、影响了自己的女儿,取得了“德育”上的巨大成功。
从书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既不排斥应试教育,也不忽略素质教育,而是主动地去推动二者,使之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当一位母亲对孩子的爱与一个教育工作者所拥有的强大的教育体系有机地结合在作者身上,迸发了巨大的能量和绚烂的火花。
本书由6个篇幅组成。读生活篇、阅读篇和学习篇,我看到了作者在孩子的智力、文学、体育以及综合素质方面下的功夫;读品格篇、心理篇和沟通篇,我看到了作者对孩子的品德、情商等方面下的功夫。每每读到精彩处,看到作者平实朴素的语言,我都有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撼。所以说,父母对孩子的爱,也是需要才能的。
三、爱需要技巧
通过阅读本书,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在教育孩子上达成目标,除了用心,除了能力,方法和技巧更加重要。
分享书中40页的这段话:“我和先生觉得既然上了小学,她就应该自己读书学习了。于是,我们从书店挑了一些带拼音的有趣读物,随意地放在家里的许多地方,比如写字桌、床头、沙发、餐桌,甚至地板上也时不时地放一本书,目的就是让女儿注意到这些书。”我们看到,这种做法相比将书放在书柜中码得整整齐齐的家庭,目的性很强,方法也很有效,最终孩子更有机会接触到书籍,从而养成读书的习惯。
再如71页的这段:“就算再有缺点的老师,也是有优点的,家长不妨多找找来时的优点,并让孩子也看到老师的这些优点,从内心崇敬老师,只有这样,孩子才会爱上这位老师的课程,并努力学习。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孩子喜欢上学的一个原因。”我觉得这种方法对厌学的儿童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还有89页的这段:“我发现她的英语作业几乎每次都犯同一个错。我就想了个办法,在网上搜了一套类似的试卷,把她错过并改正的题目加进试卷中再让她来做。一开始,她依然会出错,我就只让她接着改错,并不告诉她之前已经做过了。然后再出一套卷子,还把这个题目加进去。反复训练了几次,她就真正记住了这个知识点,从而彻底把类似的问题解决了。”这个方法我感触特别深。我们说教育应该是向作者这样“润物细无声”的,这才是一种高的境界;反之我们有些家长看到孩子重复出错就疾风暴雨地训斥一通,结果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最后还是无法改正。
大爱无声,大道至简。读这本《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感慨良多。可是感慨毕竟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学以致用。我和夫人会认真体会书中精华,结合自家的实际,应用到日常与儿子的相处中去。
感谢刘称莲老师!感谢蒙妈推荐,获得读此书的机会!
下面是本书的精彩片断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