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圆法师:念佛要发决定往生之愿
(2025-09-03 10:32:36)分类: 人生感悟 |
念佛要发决定往生之愿
宏圆法师
我们念佛的目的就是纯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希求来世的人天福报。不要说一般尊贵家的福报,就是转轮圣王、大梵天王的福报我们也不能有希求心。因为我们见思烦恼没断,如果生到极乐世界,那里没有让烦恼起现行的因缘,每天接触的,都是让我们生起念佛念法念僧的庄严的环境,不会退转,直至成佛。如果来生为人富贵,贪嗔痴又没断,就会贪图五欲的享受。
我们常说富贵学道难,富贵之人每天都是欲望上的享受,在名利场上的忙碌,很难反思,很难有出离心,更难静下心来修行。而且由于物质条件的优越,又会贪恋人间。印光大师说:“乃至于来生童真出家,一闻千悟,做大法师、大禅师去弘扬佛法度众生也不能希求。”因为就算是开悟的法师,可是没有到大菩萨的成就,没有到不退的位次,到时候也有可能迷失,一不小心就堕落了,那还谈什么利益众生呢?自己都保障不了。即便是开悟,没有悟后起修,道业还不是很牢固,马上去行利他的事业,就会荒废了自己的修行,事与愿违。
天台的智者大师被称为东土释迦,他修持的境界是我们现在人根本没法相比的,但是他临终示位是“观行位”而已,伏住了五住烦恼,但是他也是往生极乐世界。智者大师往生之后,天乡寺的慧延法师想知道大师往生之处,就书写《法华经》求大师给他一个指示。结果夜里梦见智者大师和观世音菩萨从西方净土而来,并且慈悲的对他说“这样子你的疑心就该去掉了吧?”来给他一个印证。
智者大师这样的修持境界都求生净土,我们今天末法凡夫,绝不能再有其他的想法了。印光大师说:“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不可发来生及生生世世之愿,有此愿,便不能决定往生矣。”我们要想度化众生,可以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证不退转以后再回来。我们要想在娑婆世界度化众生,先要自己了脱生死,获得不退转菩萨的身份,再来人间行菩萨道,这样才是最为稳妥的。
信愿行三资粮中,愿最为重要。有愿,信就永无改悔;有愿,行就能有所归。如果有愿,必然具足信和行。释迦牟尼佛悲心特切,再三劝愿,如果我们再不发愿求生净土,就太辜负佛恩了!
摘自 宏圆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讲义
宏圆法师:发愿往生的心就是菩提心
《大智度论》中说:“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发愿成佛的心。但是发菩提心之后,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会遇到种种的障碍,顺境的时候,就会贪恋贪图五欲的享受;逆境的时候,或者窘迫的时候,或者疾病困扰的时候,如果发心不坚定就会退失菩提心,所以我们在顺境逆境的时候都不能退失菩提心。《华严经•离世间品》中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如果将已发的菩提心忘失,那么所修的世间善法都是魔业。
我们修念佛法门,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的心就是菩提心,蕅益大师说 “发愿往生的心就是菩提心”。大家一定要深信切愿,不要贪恋世间、亲情、钱财,真真正正的要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从发愿一直到临欲命终,都不忘失自己往生净土的心愿,这个往生净土的愿,一定要时时刻刻提得起。这样不离菩提心、勤修佛道广度众生就是法供养。
《华严经》中说:“若暂舍菩提心者,是亦不能利乐众生,何以故?善男子,夫为菩萨为欲利乐诸众生故,勤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无众生,一切菩萨不成正觉,善男子,汝应如是解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非以世间财宝饮食,名为供养。”
摘自 宏圆法师《普贤行愿品》讲记
宏圆法师:信愿具足临终都能往生
蕅益大师说:“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誓愿”是菩提的正因,所以持名念佛必须有信愿为先导,持名之功才不致于落在人天小果上面去,就如同行路人要先看清道路才能启程达到目的地。由此可知,净土法门以信愿为往生之券,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乃至一念决定往生。因此,有信愿则与佛有缘,有缘便蒙佛力加持、蒙佛接引。如果没有真实信愿,纵然将名号念得如铜墙铁壁一般、即使念到一念不生,也不能得生净土,因为没有愿往生的心。
既然愿如此重要,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发真实的愿呢?愿的内容很直接,就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要做到真实发愿,我们在平时就要多下功夫,任何的情况下,我们都要先观照自己的心、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是和往生相恒顺,如果和往生是违背的,我们就赶紧转过念头。古人云,“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念头出来不要紧,赶紧想想和往生是相应的还是相违背的,相违背的赶紧转念,发起求生净土的菩提心愿,这样更增加了求生净土的根,久而久之自然就会产生力量,处处都是为了往生而去做的。
杨杰居士在《净土十疑论》中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娑婆有一爱之不轻,则临终也会被此爱所牵而不得生。想想我们在生活中有多少牵挂,多少欲望,父母、妻子、财产以及喜欢的事物,有一物不轻就是妄,有一念不除也是障碍,这都是与我们往生相违背的。当我们临欲命终的时候,“这一物”、“这一念”就会牵缠我们,成为我们的束缚,耽误我们往生的,因此一定要放下这些贪爱,往生才能够没有障碍。
唐朝的道昂法师修行的非常好,他平时就是专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当他预知时至的时候,到了约定往生的时间升上高座,这时香炉中发出了奇异的香气,道昂法师于是引领四众弟子受菩萨戒,他说戒的时候言词义理切中心要,听闻的人非常感动,生起虔诚恭敬之心。这时空中有美妙的天乐响彻云霄,道昂法师向天空中看去,然后告诉大众:“兜率陀天的天人来迎接我升天,然而天道是生死的根本,不是我所愿,我常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此愿不能实现呢?”话刚落音,诸天大众一下散去,极乐世界的香花伎乐立刻充满整个虚空,美丽的莲花马上腾空而出,回旋围绕在大众的头顶上,在场的所有人都看的清清楚楚。道昂法师又说:“大家珍重,好好安住,现在西方极乐的祥瑞已经现前,我要往生去了。”说完,只见香炉从他手中坠落,即刻他就坐在高座上往生了。
我们知道,兜率陀天的快乐不是我们人世间所能比的,如果道昂法师平时不是信愿坚固,面对这种境界的时候也很难做得了主。正因为他有坚固的信愿:“再好的境界都不是我所愿,我只信愿极乐世界”。这就是信愿坚固。
信愿坚固以后就要落实到行上了,经文中说“乃至十念”。善导大师说:“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决定往生无疑也”。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乃至十念”:学佛早的可以从现在开始,念几十年的佛,尽形寿称念弥陀名号,一直到临欲命终的时候;学佛晚的人,甚至在临欲命终的时候遇到善知识开导,发愿求生净土,乃至十念甚至一念都能往生。能不能往生不是跟学佛时间的长短有关系,而是和信愿有无有关系,当然念佛念的越多越好,彻悟禅师说:“以此信愿之心,执持名号,持一声是一九莲种子,念一句是一往生正因”。只要具足信愿,不论是在家还是出家,不论聪明还是愚钝,不论是善人还是恶人,只要能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发愿往生净土,临终十念、一念都能往生。所以善导大师把这一愿称为念佛往生愿,而不是叫做十念必生愿。因为信愿具足,上尽一形,下至一声,都能够往生。
摘自 宏圆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讲记
【原文】唐道昂,魏郡人,常讲华严地论,劝人求生西方。后预知时至,订以八月辞世,人未之信也。至八月朔,无所患。问斋时至未,即升高座,炉香自发,引四众说菩萨戒。说讫,见天众缤纷,管弦嘹亮。
告众曰,兜率陀天迎我。然天道乃生死根本,非吾素愿。吾本求生西方,此诚不知何以不遂。俄而天乐隐没,但见西方香华伎乐,充塞虚空,旋绕顶上。大众仰观,遐迩惊叹。昂曰,净土相现,吾当逝矣。言讫,香炉忽坠于手,即于高座而化。
【译文】唐朝的道昂法师,是魏郡人。平时经常宣讲华严地论,劝人发愿求生西方。后来,他预知时至,说自己会在八月离开人间,人们都不相信。到八月初一,道昂法师也没有得病,问吃饭的时间到了没有,然后登上高座,香炉中自然发出阵阵檀香。他为四众弟子讲说菩萨戒。说完,只见空中天人们穿着非常美丽的衣服,弹奏着优美嘹亮的音乐,纷纷而来。
道昂法师对众人说,这是兜率陀天的天人来迎接我。但是天道仍然没有解脱生死轮回根本,不是我一向发愿要去的地方。我本意是求生西方,真不知为什么不遂我的愿望呢。不久天乐渐渐的消失了。只见西方香花音乐充满整个虚空,在他的头顶上盘旋环绕。大众纷纷抬起头来仰观,远近的的人都惊奇感叹不已。道昂法师说,现在净土相现前,我要往生了。说完,香炉忽然从手中落下来,他就在高座上坐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