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专集
(2025-08-18 09:20:07)分类: 人文关怀 |
临终关怀专集
生死事大莫忽略,稍有不慎铸大错。
追名逐利日夜忙,临死方知白忙活。
子孙满堂固有幸,生老病死谁替得?
英雄末路气亦短,帝王豪杰无奈何。
千古功名成泡影,亿万家财总抛却。
善人难以得善终,恶人更有恶业磨。
三界之内皆火宅,天人福报还倾堕。
纵使修到非非想,不如西方归去来。
弥陀大愿难思议,十念必生谁信得?
净土法门最稳当,持戒念佛是智者。
穷子回家莫犹豫,一意孤行念弥陀!
愿诸众生无障碍,阿弥陀佛常护持,
观音甘露洒九州,势至金台遍环宇。
六道有情离五浊,三界火宅变莲池,
同生净土见慈尊,三圣说法福慧足。
断惑证真成佛道,安住实相入秽土,
化身十方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
无量行愿悉圆满,无上菩提速成就,
念念智周于法界,尘尘复现涅槃城。
饬终须知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可不悲哉。窃谓徒悲究有何益。须知生死大事也,信愿念佛大法也。既知死之可悲,当于未死之前,修此大法。则死不但无可悲,且大可幸也。何以故,以净业成熟,仗佛慈力,直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得以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离众苦,但受诸乐,渐次修习,直至成佛而后已也。然欲得此大幸,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培其基。加以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便可决定即得矣。至于临命终时,无论久修始修,皆须眷属及与净友为其助念。庶可正念昭彰,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矣。即平素不念佛人,临终请善友开导助念,亦可往生。是知助念一事,最为紧要。修净业人,当于平时与家属说其利害,俾彼了然无疑。决不至临时,以世俗情见破坏正念,而于存者亡者均有实益。念佛饬终津梁,及饬终须知,用意措词,悉皆周挚,实为保护成就行人一大事因缘。若肯展转流通,俾一切同人咸知其益,其为功德,唯佛能知。愿世之为人子孙,及为人父母兄弟朋友者,各皆依行。以期亡人神超净域,业谢尘劳。莲开九品之华,佛授一生之记。实为大幸。
民国十九年季春释印光谨序
第一章 缘起及义用
呜呼。三界无安,犹如火宅。非仗佛力,决难出离。至于临命终时,四大分张,众苦毕集。若非三昧久证,诚恐不易得力。况眷属不谙利害,往往以世情而破坏彼之正念。此饬终社之所由结集也。饬终云者,即助生之谓也。盖以行人当此时节,得人开导而辅助之,则欣厌心生,贪爱情息。耳闻佛名,心缘佛境。自可与佛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譬如怯弱之人,欲登高山。前有牵者,后有推者,左右有扶掖将护者,自不至半途而废。若无人助,断难登峰造极。况又有阻止彼上,牵挽令下者乎。是知饬终一事,关系甚重。能令一切情想俱不现前,纯一其心,以缘佛境。故得正念昭彰,感佛接引。因兹俯谢娑婆,高登极乐。以具缚凡夫,得预莲池海会,其为利益,莫能名焉。若无助念之人,则唯功夫纯密,信愿真切,又无不知利害之眷属破坏者,方可往生。否则,断难保其即生。况又有不知利害之眷属,以世俗情见,预为洗浴换衣,俾彼身受苦痛,涕泣悲哀,或令彼心起爱恋。有一于此,则从前所希望者便成画饼,而复随业受生于六道中,欲再遇此未断惑业即出生死之横超法门,则难如登天矣。平素不闻佛法之人,临终蒙善知识开导,令生信心,又为助念佛号,令彼随大众音声,或出声念,或心中默念。果能如法助念,无一切破坏正念等事,亦可往生。以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众生心力不可思议,故得此殊胜利益也。愿为人子孙与诸眷属,及父母等,同知此义,同依此行,方可名为真慈孝亲爱也已。
第二章 因缘难易
学佛原为了生死大事。欲了生死,孰有过于往生净土者哉。或曰,余见念佛者多,而往生者少。今云片刻相助之功,即能成就,得无太易乎。噫。事无难易,难易在人。如饬终一事,时短法简,一蹴可企。以言力用,则出离生死。以言时间,只在刹那。其直下得生者,全仗自己信愿,及他人开导助念之力。盖强能益弱,弱即成强。其事其理,皆非虚妄。依此而行,则易如拾芥;违此而行,则难如登天。一切世出世间诸法,各随因缘而得成就。行人信愿之心为因,善友助念之事为缘。信愿真切,及久修净业,则因胜。即向未修习,由闻善友开导,顿生正信,愿速往生,亦名因胜。善友开导,令生决定求往生心,又为称佛名号,使彼心中唯存佛念,无有世间一切杂念,则缘强。因胜缘强,又加佛慈摄受,所以能即往生。是故最易。倘无善友开导助念,则成甚难;再加以眷属破坏,则决定无有往生之希望,并无难可言矣。
第三章 接引圣像与病人一定方向
病者必须面向西方,宛如真佛现前,手执金台来迎接我,一切随来圣众皆助佛来迎。凡助我念佛人,皆是累世恩人。如是思惟一次足矣。切勿多想,致碍净念。室内向西敬供三圣立像,面向东方。阿弥陀佛居中,左辅观世音,右弼大势至。若请不著左右菩萨,则供一阿弥陀佛足矣。若无金色木质圣像,则用铜石纸质等亦可。或无处可请,或迫不及待,尽可皆不用,惟念佛助之可也(此则最要,虽病者罪障深重,但能于病眼中一见如来身相,或生一念回向,皆在弥陀摄受中矣。曾子曰,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言是心声。故此最要也)。
第四章 叮嘱家属
第一要房内床上整齐清洁。佛前预备一副香烛,一桌平常素菜。婉劝旁人勿嬉笑。家属慎勿于此时在旁哭泣,或出怨恨懊恼言语,以乱病者心志。此事关系非浅,须格外留心。必待周身冰冷,然后兴办拭身更衣载尸等事。及照例举哀,不得注重哭泣,固宜息哀念佛,庶可存殁均益。
第五章 叮嘱病者
劝病人勿作杂念,屏除万缘,一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顶礼阿弥陀佛,亲闻佛法等观念。既得往生,则永远有升无降。花开见佛,即悟无生,即得授记,必能乘愿再来,如佛普度一切众生,所有亲友必蒙先度,以圆满宿愿。不可有一念疑惑心。了生脱死,在此一举。若有气力能出声与他人同念最好,否则耳闻他人念诵声音,心中默念佛名,略动唇齿亦可。
第六章 他人念诵
病者平时未尝念佛,至临命终时不生反对,即具超升资格。助念之人,苟无躁急狂妄之态度,不论男女老幼贵贱僧俗,皆合助念。非若焰口梁皇忏水陆道场等,只许沙门可以任之也。至于人数问题,可以不拘定额,最好男女分班。室小不容多数,不妨分开二处。坐立跪三者,似乎正立适宜。察其病势轻重缓急如何。若其势轻而缓,则起头念香赞,用木鱼引磬,继念大悲咒往生咒等,心经弥陀经等,然后正念南无阿弥陀佛。其声不急不缓不参差,总须诚心正念。遍数多时候久为相宜。直待病者圆寂后将入殓时停止念诵为最妙。或有一发病即昏迷不省人事,甚至耳目两根已先断绝,苟彼识神未离躯壳,念诵人于此亦当与心清病人一样看待,尽忱助念,亦必获效无疑(助念者,助彼往生之念也,恐其愿力不胜,故须助之使胜,胜即超越。往生之功,即在此举。饬终者以诚恳之心而成其美,功莫大焉)。
第七章 饬终人材
助念之责,重在家属。以朝夕不离左右,时时刻刻常能助彼正念。或人数不足,精神困乏,家中婢仆亦可充当。虽有道高僧尼,及大居士等,惟恐远水不救近火,失此机会,万劫难复。故家人应负此责,不至临时仓促。然亦不可泥用家属一偏之见,而不求外边有道僧尼及居士也(若请僧尼助生尤妙,因清净故,家属为万一之备,亦不可缺也)。
第八章 助念人之因果报应
夫因果报应,如影随形,无可逃避。自己能发心替人念佛,则将来自己临命终时,当必有人助念。盖各人一举一动,佛菩萨悉见悉闻,应化巧妙,本非吾人所可思议。此经诸实验,非徒托空言也。且彼平日积功累行之因,已足获自力解脱之报。何则?学佛以念佛为要,念佛以求生西方为要。欲求生西,以临终净念为要。自利利他,以助人生西为要。即此为自己生西资粮功德,已有余裕,无不足者。抱此志愿,无有疲倦。则由我助念而得生西之人,见佛闻法,具大神通,必亦时时以本愿心,垂念加护于我。况西方有宏誓大愿之佛菩萨哉。吾人各宜自勉。
逝者气绝未久,其体切切不可轻易触动。则是试验宜缓不宜早也明矣。验得逝者周身冰冷,而头部顶上独温暖者,便是生西确证(此外头额如此,知生天道,胸前如此,仍转人道)。其上者,复现天乐异香等祥瑞。余如舍报安详,预知时至,颜色光泽,皆是好兆。亦即办饬终者功德圆成之表现。惟临终求生,亦须愿力与信行并重。从未有无誓愿而能济者也。顾誓愿虽宏,发心何难。自己警觉之,他人提醒而已矣(倘能坚固,则十大愿王顷刻具足。否则恶人何以能顿超也)。于此忽略错过,岂不可惜。须知一句弥陀,万法主要。果能彻念到底,微特觇其根器之不凡,抑且可操必得往生之券。所谓不生胜处,自生胜处。非此其谁与归。
第十章 生西以后情形
如果已往西方,则是脱离冥界。俗例焚烧楮锭,及衣服器具等,原为利济幽冥。今既生西,概归无用。祭祀不宜用荤腥。追荐屏除道士,专请僧尼或居士为之念佛,均可益其道力。但随缘求其简单,不可专务外观。与其劳民伤财,作无益之举动,孰若留此遗资,布施三宝有益事务,或放生等各种紧要善举,则存殁交受其利。若家贫乏财,尽可一律删除(此则所云楮锭等,或行或否。但视人之观念若何,勿作定说。惟祭祀以荤,追荐以道,则不可也)。
或曰,欲办饬终,何不组织团体,专立机关,俾团员指导一切,则法无遗误,岂不更妙。须知一经开议,始知其事之难。所谓经济人材交通,皆不可或乏。直须体具一邑之警察机关仿办而后可。然而尤难乎此。何以故,因大抵学人不能预知时至也,不得已而思其次。孰若先以语言开导,文字流通,壹是务求易简,俾临渴掘井辈,亦得按图索骥,以期推行尽利。此区区之忱也,其或有偏执饬终,而不知自励者,是之谓不相应。吾愿尽世界人共兴而勉之。
善导大师临终正念文
师曰:善哉问也。凡人临终欲生净土,须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种种交缠。若得舍此秽身,超生净土,见佛闻法,受无量快乐,得大解脱,乃是称意之事。如脱敝衣,得换珍服。但当放下身心,莫生恋著。才遇有病,便念无常,一心待死。叮嘱家人,及来往问候人,凡来我前,为我念佛,不得说眼前闲杂话,家中长短事。亦不须软语安慰祝愿安乐,此皆虚华无益。若病重将终,亲属不得垂泪哭泣,及发嗟叹懊恼声,惑乱心神,失其正念。但一时同声念佛。待气尽,方可发哀。才有丝毫恋世间心,便成挂碍,不得解脱。若得明晓净土之人,频来策励,极为大幸。依此者,决定往生无疑也。
问:求医服药,还可用否。答曰:医药初不相妨。然药能医病,不能医命。命若尽时,药奈之何。若杀物命为药,以求身安,此则不可。余多见世人因病持斋,方获小愈,复为医者以酒食血肉佐药,其病复作。信知佛力可救,酒肉无益也。
又问:求神祈福如何。答曰:人命长短,生时已定,何假鬼神延之耶。若迷惑信邪,杀害众生,祭祀邀福,但增罪结冤,切宜戒之。又问:平生未念佛人,还用得否。答曰:此法僧人俗人,未念佛人,用之皆得往生。余多见世人,平常念佛礼拜,求生西方。及至临病,却又怕死,都不说著往生解脱之事。直待气消命尽,识投冥界,方始十念鸣钟,恰如贼去关门,济何事也。死门事大,须是自家著力始得。若一念差错,历劫受苦,谁人相代。思之思之!
四关者,凡夫虽有信心念佛,或宿业障重,不免病苦。若因此悔悟身心,投诚皈佛,自生净土。无智之人,道念不坚,却言我今念佛,而有病苦,反谤阿弥。只此一念,径入地狱。一关也。或平日口谈净土,心恋娑婆,不种出世善根,惟求俗缘利益。临终遭病,怖死贪生,妄信师巫,杀戮生命,祈祷神鬼。缘此心邪,无佛摄护,流浪三途。二关也。向持斋戒,或因服药,或被劝逼,破戒用荤。此人无决定信,丧失善根。三关也。临终时,系念家财,爱恋眷属,心放不下,失却正念,致堕鬼趣,或托生虫兽,守护家庭,宛如存日。四关也。故杨提刑言,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诚哉是言。修净业者,要于平时考究,平时打点,临期不昧,全身放下,念念弥陀。但能坚此一念,便可碎彼四关。
憨山大师开示
谚语有之,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余居尝每念句践因会稽之耻,志复吴仇,乃卧薪尝胆二十余年,衣不重彩,食不重味,竟灭吴以霸。吾学道人,视历劫生死,幽囚困辱于三界牢狱,岂直会稽之耻。贪瞋痴慢,夺吾妙性之光,破我涅槃之宅,岂直吴仇。吾人怡然如饴,而与之嬉戏游宴于其间,略无惭耻奋恨之心,可谓大不知本矣。其自视也,可称大丈夫哉。汝若有志于此,当为切齿。
莲池大师法语(七则)
将家事处置了却,放下万缘,空空地。心上只念六字佛名,刻刻不忘,自然业障消灭。业障既消,自然夜卧安宁,身心康健矣。念佛人要发愿舍此恶世,生彼乐邦。(示病人)
尊恙至是,亦其危矣。宜以所欲言事,尽底书付令郎及尊堂,令胸中都无牵挂,一心正念。若平日于念佛法门信得及,便可心目内照,四字佛名,历历明明,无间无断。从其今日明日去亦可。设或不去,活到一百二十岁亦可。此为要紧语,朋友平生相交,正在此处,其余皆小事,不暇及也。切不可贪生怕死,而误大事。(与朱西宗书)
贵恙宜将身外事,并此身四肢百骸,尽情放下,使空无一物。若必不可歇者,权且歇下,待后处之。妄想炽盛不能制,当念佛数声压伏之。世间荣华富贵,不过片时间事。厄难苦恼,亦不过片时间事,倏忽便无。且万般皆属前缘,非人力所能奈何者也。尽情放下,一心念佛。至嘱至嘱!(与王大璋书)
畏死者,以未悟本来无生故也。本自无生,焉得有死?何畏之有?然本无生,未易卒悟。今惟当专诚念佛,久久念至一心不乱,必得开悟。即令不悟,而一生念力,临终自知死去必生净土,则如流落他乡,得归故里。阿弥陀佛垂手接引往生,欢喜无量。何畏之有。(答苏州袁心远)
七十古稀,百年能几?今此暮景,正宜放开怀抱,看破世间宛如一场戏剧,何有真实。但以一声阿弥陀佛消遣光阴,但以西方极乐世界为我家舍。我今念佛,日后当生西方,何幸如之。发大欢喜,莫生烦恼。倘遇不如意事,即便拨转心头,这一声佛急急提念,回光返照,我是阿弥陀佛世界中人,奈何与世人一般见识。回嗔作喜,一心念佛。此是智慧中人,大安乐大解脱法门也。(与江阴冯居士)
老人三事:一、佛言人命存于呼吸,为一切人言也,况八十者乎。家事当处置皆悉处置,当嘱咐皆悉嘱咐,常令心无一事。二、除大事外,其余琐细之事亦悉摒却。三、除大小诸事外,又有过现未来浮游诸想,灭之则复生,驱之则愈至。即当猛提正念,与之斗战,暂时不胜,不可退心,久久行持,自然群魔殄尽,天下太平矣。以上虽分三项,总之皆属妄想,如梦中事,如镜中影,如水中月,尽空无实,迷惑世人。须以正智破惑。(与湖州顾广佐)
人子于父母,服劳奉养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显之,大孝也。劝以念佛法门,俾得生净土,大孝之大孝也。予生晚,甫闻佛法,而风木之悲已至,痛极终天,虽欲追之,末由也已。奉告诸人,父母在堂,早劝念佛。父母亡日,课佛三年。其不能者,或一周岁,或七七日,皆可也。孝子欲报劬劳之恩,不可不知此。
【预了】
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虽老少无别,然年少人犹处未定之天,妄冀长寿。若老年人,则定然光景无多矣。须把身世事处分了当,从他无常朝到暮到,撒手便行,无所系累。此晚境大要紧处,不可忽,不可忽。
【人命呼吸间】
一僧瘵疾经年,久惫枕席。众知必死,而彼无死想。语之死,辄不怿(不高兴)。予使人直告,令速治后事,一心正念。彼谓男病忌生日前,过期当徐议之耳。本月十七日乃其始生,先一日奄忽。吁!人命在呼吸间,佛为无病人言之也。况垂死而不悟。悲夫!
【汤厄】
佛言人命在呼吸间。予平日亦常举此以警策大众,而实未尝身亲经历之也。及予之罹汤厄也,方其入浴,身安心泰,洋洋自如,俄而蹈沸釜中,几死矣。其得生者,幸也,龙天救之也。夫为时刹那耳,而死生系焉。命在呼吸,岂不诚然乎哉。则知为僧者,于佛所说以劝他人恒切,而以劝自己或疏,通弊也。予于是大愧大骇而大自戢。
【无常信】
谚有警世语。谓一老人死见阎王,咎王不早与通信。王言,吾信数矣。汝目渐昏,一信也。汝耳渐聋,二信也。汝齿渐损,三信也。汝百体日益衰,信不知其几也。然此特为老人言耳。今更续之。一少年亦咎王云,吾目明,耳聪,齿利,百体强健,王胡不以信及我。王言,亦有信及君,君自不察明。东邻有四五十而亡者乎,西邻有三二十而亡者乎,更有不及十岁,与孩提乳哺而亡者乎。非信乎?良马见鞭影而行。必俟锥入于肤者,骛骀也。嗟何及矣,
【醉生梦死】
醉生梦死,恒言也,实至言也。世人大约贫贱富贵二种。贫贱者,固朝忙夕忙以营衣食。富贵者,亦朝忙夕忙以享欲乐。受用不同,其忙一也。忙至死而后已,而心未已也。赍此心以往,而复生,而复忙,而复死。死生生死,昏昏蒙蒙,如醉如梦,经百千劫,曾无了期。朗然独醒,大丈夫当如是矣。
【饬眷属往生】
【饬护病者】
【饬自念佛度怨亲】
【饬临终请众念佛】
人于康健时,宜请众念佛,忏罪解怨。况当疾革,能勇猛发心,请久修净业人,大作佛事,以助西往,尤为要著。宝珠集载,集维那临终,以余资两次请众念佛,得生净土。因思道氤法师对明皇云,佛力法力,三贤十圣亦不能测,但当信而行之。观此又为修净土人标一赤帜矣。(纂乐邦文类)
大佑指归集摘录
又放光明名见佛,此光觉悟将殁者,
令随忆念见如来,命终得生其净国。
见有临终劝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
俾于佛所深归仰,是故得成此光明。
前四句,言菩萨放无量光,其间一种名为见佛,放此光明,能令命终之人,见佛往生。后四句,言此菩萨,因中劝临终人念佛,又令瞻敬佛像,故得此光明也。大智度论云,临终少时,能胜终身修行之力,以猛利故。义和法师《无尽灯》载,西域祇垣精舍,西北角日光没处,置无常院,造一立像,面向西方,执五彩幡,安病人在像之后,手执幡脚,作随佛往生之想。瞻病者,烧香散花,鸣磬助称佛名,资助病者。若有垢秽,随即除之,决取往生。若游心法界,去来无碍者,不拘此法。
问,众生从无始造业,云何临终十念,即得往生。
答曰,众生无始以来,善恶业种多少强弱,孰从知之。但能临终遇善知识,十念成就者,皆是宿善业强。若恶业多者,善知识尚不可逢,何论十念成就。又汝以无始以来恶业为重,临终十念为轻者,今以道理三种较量。轻重不定,不在时节久近多少。一者在心,二者在缘,三者在决定。在心者,造罪时从自心虚妄颠倒生。念佛心从善知识闻说阿弥陀佛真实功德名号生。一虚一实,岂得相比。譬千年暗室,日光暂至,积暗顿除。岂以久来之暗不肯灭耶。在缘者,造罪时从虚妄痴暗心,缘虚妄境界颠倒生。念佛心从闻佛清净真实功德名号,缘无上菩提心生。一真一伪,岂得相比。譬人被毒箭中,伤肌破骨,一闻灭除药鼓,即箭出毒除。岂以箭深毒碜不肯出也。在决定者,造罪时以有间心有后心。念佛时以无间心无后心。遂即舍命,善心猛利,是以即生。譬如十围之索,千夫不制。童子挥剑,须臾两分。又如千年积柴,以一豆火,焚少时即尽。又如人一生以来,修十善业,应得生天。临终之时,起一念决定邪见,即堕阿鼻地狱。恶业虚妄,以猛利故,尚能排一生之善业,令堕恶道。何况临终猛心念佛,真实无间之善业,不能排无始恶业,得生净土,无有是处。
答曰:所谓逆恶凡夫,临终念佛者,乃是宿有善根福德因缘,方遇知识,方得念佛。此等侥幸,万中无一。岂不见群疑论云,世间有十种人临终不得念佛。一者善友未遇。二者业苦缠身。三者中风失语。四者狂乱失心。五者或遭水火。六者遭遇虎狼。七者临终恶友。八者昏迷致死。九者军阵战斗。十者高岩伤命。如此十种,寻常有之。或宿缘所招,或现业所报。忽尔现前,不容回避。便须随业受报,向三途八难中受苦受罪。直饶你无此恶缘,只是生病自死,亦未免风刀解体,四大分离,病苦逼迫,忙怖张惶。念佛不得了也。更饶你无病而死,又或世缘未了,世念未休,贪生怕死,扰乱胸怀。若是俗人,兼以家私未明,后事未办。妻啼子哭,百种忧煎。念佛不得了也。更饶你未死以前,只有些少病痛在身,忍疼忍苦,叫唤呻吟,问药求医,祷祈忏悔,杂念纷飞。念佛不得了也。更饶你未病以前,只是年纪老大,衰相现前,困顿龙钟,愁叹忧恼,只向个衰老身上左右安排。念佛不得了也。更饶你未死以前,正是少壮,正好念佛之时。稍或狂心未歇,俗务相关,东攀西缘,胡思乱想,业识茫茫。念佛不得了也。更饶你清闲自在,有志修行,稍于世相之中,照不破,放不下,把不定,坐不断,忽然些子境界现前,一个主人随他颠倒。念佛不得了也。
顶圣眼天生等者,谓人气已断,通身冷透,唯头顶独热者,则必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也。眼天生者,若眼及额颅处独热,则生天道。心处独热,则生人道。肚腹独热,则生饿鬼道。膝盖独热,则生畜生道。脚板独热,则生地狱道。此由人在生时,所造善恶二业,至此感现如是,非可以势力假为也。是时若病人能志诚念佛,再加眷属善友助念之力,决定可以带业往生,超凡入圣耳。不须专事探试征验,以致误事也。至嘱,至祷。
念佛人之存心(印光法师校订)
李智圆
一、修净业人,口称佛名,须发决定心,系心于佛,念念相续,毋令间断。高声念,低声念,或默念,随意调和。若心缘外境,摄之令还,行之久久,则事一心成就。临终正念分明,往生可必矣。
二、修净业人,行住坐卧四时,皆可念佛。而以静坐念佛为尤要。每日须定若干时习静坐(时间多少,随各人职务之繁简而定。能延长一小时以上,则更佳)。静中随息念佛,专注不移,容易达到一心不乱地步。
三、修行人通病,不外昏沉散乱二种。昏沉时,以高声念佛为对治(行坐均可)。散乱时,以随息念佛为对治(静坐为宜)。
四、随息念佛,用呼不用吸。一呼或一句,或二字均可。宜随息之缓急,为念佛之快慢,则妄念易息,即可摄散而归于一。
五、平时念佛,预备临终时用。临终时用,须在平时预备。今以平时静坐念佛,作临终时想。应念此身不久即非我有,遑论亲属与财产,前途广漠,归宿何方。惟将性命归依阿弥陀佛,始得安身立命之处。时时如此存心,万缘自然放得下,一念自然提得起,何患净业之不成。
六、修行人至临终时,不可贪生怕死。又不得好安逸而畏痛苦。黄元孚呕血且死,默转莲华经,七日不间断(印光法师云,只宜效此精进,不宜舍佛号而诵经。否则决难得生。以专心诵经,于忆佛念佛,便不亲切故)。闻子与病重昏乱,对佛焚香炼臂,彻夜无少倦。此种了生脱死,直往西方之榜样,必须取法。不如是,后患何堪设想。为山九仞,毋亏一篑之功。须知釜破舟沉,反顾何益。戒之哉。百劫千生,在此一举。努力直往,切勿犹豫。至要至要。
《饬终津梁》摘要
一、昼夜常得一切诸天大力神将,隐形守护。
二、常得如观世音等二十五大菩萨而为守护。
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放光接引。
四、一切恶鬼、夜叉、罗刹,皆不能害,毒蛇、毒药,悉不能中。
五、水火怨贼,刀箭杻械,牢狱横死,悉皆不受。
六、先所作罪,悉皆消灭,所杀怨命,皆蒙解脱,更无执对。
七、夜梦吉祥或见阿弥陀佛,胜妙色身。
八、心常欢喜,颜色光泽,气力充沛,所作吉利。
九、常为一切世间人民,恭敬礼拜,犹如敬佛。
十、命终心不怖畏,正念现前,三圣金台,接生净土,受胜妙乐。夫如来者,四生慈父,三界导师;称名者获福无量,礼敬者罪灭恒沙。若能至诚恳切,念佛礼佛,现获此益,命终往生净土,永出生死,直至成佛。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偈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
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具胝。
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大慈菩萨偈
骨肉恩情相爱,难期白首团圆。
几多强壮亡身,更有婴孩命尽。
劝念阿弥陀佛,七宝池中化生。
聚会永无别离,万劫长生快乐。
善导大师偈
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
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病死。
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
惟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志公禅师劝世念佛文
回头好,回头好,持戒念佛随身宝。
有有无无都麻烦,劳劳碌碌几时闲?
人生曲曲弯弯水,世事重重叠叠山。
古古今今多变故,贫贫富富有循环。
将将就就随时过,苦苦甜甜命一般。
贪利求名满世间,不如破衲道人闲。
笼鸡有食汤锅近;野鹤无粮天地宽。
富贵百年难保守;六道轮回易循环。
劝君早觉修行路,一失人身万劫难。
一盏孤灯照夜台,上床脱了袜和鞋。
生老病死苦,人生哪个无?
若不念弥陀,怎能免三途。
我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
不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
要免轮回苦,及早念弥陀;
生前多念佛,死后生极乐。
南来北往走西东,看来浮生总是空。
天也空来地也空,人生杳杳在其中。
日也空来月也空,来来往往有何功。
田也空来地也空,换了多少主人翁。
金也空来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来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
大藏经中空是色,般若心经色是空。
朝走西来暮走东,人生恰似采花蜂。
采得百花做成蜜,到头辛苦一场空。
夜后听得三更鼓,翻身不觉五更钟。
从头仔细细思量,便是南柯一梦中。
不信但看桃杏树,花开能有几时红?!
何如观看公卿相,死后埋入泥土中。
身归黄土气随风,一张臭皮果血脓。
败坏不如猪狗像,何不当初问志公?
生有一、死无二,休向人前跨伶俐。
在生置下万顷田,死后只得三步地。
宽八尺、长丈二,仔细思量真个是。
若人死后带得去,志公与你亲书契。
一切惟心造,心地最重要。
一钩如新月,三点似星照。
种瓜方得瓜,种豆才得豆。
染香则有香,染臭必然臭。
诸恶切莫作,众善当奉行。
因果真实有,切莫认为无。
只是有迟早,三世定有报。
佛以慈悲心,讲的真实道。
作恶堕三途,为善享福报。
前者无边苦,后者方为妙。
要免三途苦,诚心多念佛。
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了脱生死苦,立成菩提道。
往生极乐国,那才真逍遥。
盼君早觉醒,选择走正道。
劝世念佛文,就此终结了。
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
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一旦无常至,方知梦里人,
万般带不去,惟有业随身。
世上光阴短,地狱噩梦长,
随缘消旧业,莫再造新殃。
爱河千尺浪,苦海万丈波,
欲免轮回苦,及早念弥陀。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
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命好心不好,福变为祸兆.
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
命实造于心,吉凶惟人召.
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