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师大德论宝王随息念佛(随呼吸念佛、数息念佛)
(2025-08-22 10:34:20)分类: 人生感悟 |
祖师大德论宝王随息念佛(随呼吸念佛、数息念佛)
说明
摄心念佛、自性起用,莫过于此。
念佛时随顺自然呼吸,小声念或默念均可,重在自念自听,初由口念耳听、到默念耳听,再到心念心听,渐入佳境,心佛合一,物我两忘,渐趋于一心矣。默念时心声历历分明,如春雷滚滚。若心散乱,宜按祖师十念计数法,即一呼一吸为一念,默计三三四,十念而循环,习惯成自然,久之就可达到无念而念、一心不乱,只要有一口气,就有佛号相随。任何时候和情况下都可以随呼吸心念心听,自在往生;持之以恒则有望证入念佛三昧,回向净土则上品上生!
(了悟子谨识)
一、印光大师谈宝王随息(呼吸)念佛
问:“有云出声念追顶持,有云金刚持,有云默持,有云记数,有云随息等。欲得一心不乱,可是专持一法否?”
答:“追顶易受病。大声,小声,金刚,默念,随自己精神调停而用,何可死执一法,以致受病乎?随息不如静听(心想、口念、耳听),以随得不好,也会受病;静听,不会受病。”
问:“随息一法,尊钞颇极提倡,但未说明如何念法。宝王论云,此法大有恃怙,亦只云称佛名号,随之于息,仍未详如何念法。惟《饬终津梁》云:随息念佛,用呼不用吸,一呼,或一句,或二字均可。学人疑吸息不念,岂非间断,每每试练一呼一句,颇觉吃力,且念得不甚清楚。惟有随吸时念‘那摩阿弥’,随呼时念‘陀佛’,既不间断,且能清楚,又不吃力。不知如此念法可否?抑或吸时不能用否?”
答:“吸息不念,此中何可云间断?一呼气念一句,吸气则不念。呼吸俱出声念,必伤气(默念则无碍)。若只念二字,则一呼一吸念佛一句(阿弥—陀佛),则无碍。”
2、《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二·复周寿超居士书》:
3、 印祖《与谛闲法师书》:
光(印祖谦称)自出家以来,即信净土一法。但以业障所遮,二十年来,悠悠虚度。口虽念佛,心不入道。近蒙法师训励,誓期不负婆心。无奈昏散交攻,依旧昔时行履。因日阅十余纸净典,以发胜进之心。至宝王随息法门,试用此法,遂觉妄念不似以前之潮涌澜翻。想久而久之,当必有雾散云消、彻见天日之时。又查《文类》,《净土圣贤录》,皆录此一段。因悟慈云十念法,谓藉气束心,当本乎此。而《莲宗宝鉴》亦载此法。足见古人悬知末世机宜,非此莫入,而预设其法。然古人不多以此教人者,以人根尚利,一发肯心,自得一心。而今人障重根钝者,恐毕生不能得一念不乱也。故述其己私,请益高明。当与不当,明以告我。
4、印光大师不赞成初学者呼吸念佛
问:“记数念佛,吸气念六句,呼气念四句,如何?心既记数,又念佛,又须想佛乎?”
印光大师答:“念佛记数,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何定呼吸?汝系学炼丹运气之人,故稍见一二字相似于彼,即谓是彼之功夫。念佛记数,为妄心难制者设。能如是念,如是记,如是听,决定心渐调伏,此处谁令汝加一想佛二字乎?此系随便念,何论呼之与吸?呼吸若使之长久,则伤气受病,不可不知。”(《印光大师文钞续编·答曲天翔居士问》)
5、印光大师倡导十句计数(三三四)念佛法
至于念佛,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令万修万人去耳。
【注】:
谛闲法师:民国古虚,字谛闲,号卓三,姓朱,浙江黄岩人。慧性夙具,二十岁,投临海县白云山出家。得法于迹端融祖,传持天台教观第四十三世。由是终身讲演,到处迎请,法会所开,皆数千指。每日必持金刚,圆觉,观经,行愿品等,及念佛万余声为常课。朔望加诵梵网经。其间中兴温州头陀,天台万年,宁波观宗,杭州梵天等寺,为嘉惠来哲,造就僧材,安众办道之所。著述宏富,皆妙契佛心,普投群机。一生教阐天台,行专净土,故凡讲经,一一指归念佛。行解超妙,四众钦崇,人称其为中兴台教,可谓不愧。加之公益慈善,无不慷慨助成。壬申七月初二日午前,忽向西合掌,良久云,佛来接引,老人将从此辞。旋令侍者用香汤沐浴,更衣。继命寺众齐集大殿念佛。复令人扶行,趺坐龛中。午后一时三刻,于大众念佛声中,安详含笑而逝。面色光洁,顶暖逾时不散。世寿七十五,僧腊五十五,塔于慈溪五磊山。(季圣一撰《谛闲法师行状》)
文类:即《乐邦文类》,五卷。宋、四明沙门宗晓编。卷四、宝王论拣示往生义,此章全引宝王论中“此生他生一念十念门”,随息念佛之义,即在其中。
圣贤录:即《净土圣贤录》。卷二、往生比丘:飞锡。文中引录念佛三昧宝王论之要义,随息念佛,亦在其中。
慈云十念法:宋、慈云遵式大师著《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第一、行愿门中,第二、十念门云:“十念者:每日清晨,服饰已后,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但随气长短,不限佛数。唯长、唯久,气极为度。其佛声,不高不底,不缓不急,调停得中。如此十气,连属不断。意在令心不散,专精为功故。名此为十念者,显是‘藉气束心’也”。
《莲宗宝鉴》:十卷。第三卷、修持法门中,摄心念佛三昧调息法门,明对治昏散二病,即用数息法门。载此法,并非依宝王论。印光法师在《复永嘉某居士书五》中纠正《莲宗宝鉴》中记数之误,云:“十念记数,不是数息。以其从一至十,同于数息。又以莲宗宝鉴,讹作至百千万,恐受其病,引为证明。目为数息持名,断断不可。”
五停心观:修五种观法以对治、止息五种过失也:一、不净观,观境界不净之相,以对治贪欲。二、慈悲观,观一切有情可怜之相,以对治嗔恚。三、因缘观,观十二因缘,三世相续之理,而对治愚痴。四、数息观,计呼吸数以对治散乱之法。五、界分别观,分别六界或十八界,对治我见之法。或以界分别观与因缘观相似,合之而加一念佛观。因念佛能治一切烦恼恶业,故业障多者修之。
来哲:后世贤智之人。
二、谛闲大师谈随息念佛
摘自《念佛三昧宝王论义疏》
《谛闲大师遗集》第三编:论释
示随息念佛易成答
(一)举极乐净土的(确实)是大乘法门
对:净土之会,功业之大者。二乘澄神虚无,耽空怖相,不念众生,故无净土,而大乘有之。
意谓:教修念佛三昧,诚一生取办之法门也。须知净土之胜会,至顿至圆。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故云功业之大者。二乘下,拣机。彼二乘人,虽澄神苦、空、无常、无我。一入正位,便耽着虚无,沈空滞寂。所谓饮三昧酒,堕无为坑,故曰“耽空”;见三界如牢狱,视生死若冤家,故曰“怖相”。不念众生苦,全乏大悲心,故声闻藏不谈净土,唯菩萨藏有之。所以云“的是大乘”也。
(二) 引教主昔缘隐呈息心念佛
《悲华经》:“阿弥陀佛,昔为转轮王,名无诤念。千子具足,于宝藏佛所,发菩提心,取西方极乐净土。诸经中知名佛菩萨声闻等,皆昔之千子也。太子不瞬,观音也。次摩尼,大势至也。次王众,文殊也。次能伽奴,即金刚智慧光明菩萨。次无畏,即莲华尊如来。次庵婆罗,即虚空光明菩萨。次善臂,即师子香菩萨。次泯图,即普贤也。次蜜苏,阿閦佛也。密苏发心已来,行时步步心心数法,常念诸佛,今登正觉,生妙乐剎焉。”
(三) 示随息念佛保任决定往生
1、 直示取法古人
吾谓经行广陌,徒步幽林,固当如蜜苏之见,即鸣珂入仗,动佩朝天,肃肃羽仪,骎骎车马。又安得不用心于步步间哉!
2、 曲示随息念佛善巧
虽然如是,尤须心中有愿,必于梦中得见彼佛。如下,借喻发明。譬如钻燧,两木相因,见有烟飞,火之前相。学者苟能如是用心,即使在梦,梦之不已,其三昧不期成而自成焉。往生之后,华开见佛,面玉毫,亲蒙授记,此万无一失也。尔宜勉之!
三、飞锡大师谈随息念佛
《念佛三昧宝王论》唐紫阁山草堂寺沙门飞锡撰
四、倓虚大师谈呼吸念佛
念佛人除一心一意念佛之外,为了恐怕身心放逸或信、愿、行不坚固,可以常拿四念处和八正道来检点约束自己的身心。
至于念佛的方法,也应按照自己的根性去选择。大致不外持名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
还有一种最方便的法子,就是呼吸念佛。往里一喘气的时候念“南无阿弥”,往外一呼气的时候念“陀佛”。这样,只要人有一口气就念一声佛,久而久之,时时刻刻,行住坐卧,不离一句阿弥陀佛,这方是真精进。当人临命终时,最后一息气欲断时,人一生的行业,也就随着最后呼吸的一声佛,去往生极乐世界,得见阿弥陀佛。
五、虚云老和尚谈呼吸念佛
六、徐恒志谈呼吸念佛
七、仁焕法师谈呼吸念佛,就是舍命全交,得无量寿
下面我们讲如何念佛得无量寿、无量觉。做得对了,就一人成为无量寿,也可以帮全家成无量寿。
我们每个人的命在呼吸之间,有呼吸就有命在,没呼吸就没命了。虽然有呼吸,但是我们平时没有重视呼吸,就是没有重视命。念佛,就要做到把精力集中在呼吸上(了悟子按:呼吸念佛,也叫数息念佛,就是随着自然呼吸的长短而念佛号,出声念很累,容易伤气;最好的心念耳听,默计次数),吸进来要听得分分明明,呼出去也要听得分分明明,一句佛号随呼吸吸进去,再随呼吸呼出来(了悟子按:我的方法是吸气时默念“南无阿弥陀佛”,呼气时默念“往生极乐世界”,让每一句佛号都信愿具足,直达净土,这样不但保证任何情况下都能往生,而且往生品位很高)。呼吸不顺畅了就是气有问题,东想西想就会血脉有问题,所以要什么都不想,只有一句佛号,就是舍命全交。如果念佛没有集中精力,东想西想,那叫做舍命不交(了悟子按:有妄想是因为没计数。只要按印光大师所教的三三四十念计数念佛,就没有妄想。一吸一呼为一念,十念一循环。养成习惯后,只要一喘气就有佛号,实现了呼吸与佛号合一,念佛与生命同步,心佛一如,因呼吸为息,息即自心。人无时无刻不呼吸,故行住坐卧都可念佛,与佛号打成一片,与净土无缝对接。正如印光大师所说:“念佛必须摄心,念从心起,声从口出,皆须字字句句,分明了了。又须摄耳谛听,字字句句纳于心中,耳根一摄,诸根无由外驰,庶可速至一心不乱。大势至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即此是也。文殊所谓‘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者,亦即此是也。切不可谓持名一法浅近,舍之而修观像、观想、实相等法。夫四种念佛,唯持名最为契机,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彻底圆彰,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持名一法,乃人道之玄门,成佛之捷径。今人教理观法皆不了明,若修观想、实相,或至著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坠,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
所谓舍命全交,是自己念佛自己听,不许漏掉一句佛号,不许漏掉一个呼吸,把握呼吸把握佛号,不管身体,不管周围,只管一句佛号,只管自己的呼吸,这叫做舍命全交。
为什么佛经里面有十念必生呢?意思是说,你精力集中在呼吸上在佛号上,从一到十,再从一到十,这样转动不停,越念越感觉良好。如果念念之中,感到身体不存在了(表明念佛得力,妄念止息。楞严经说身体即是第一坚固妄想),不要怕,不要惊慌,把握一句佛号,有一句佛号存在就有命存在。感觉身体不存在了,就等于业障不存在了,当你一紧张,又把业障请回来了。
简单说就是用佛号来贯穿呼吸,用呼吸捆绑佛号,这样,你越念越有精神,不要老是去想身体,身体不好,身体有病了,就表示有业障现前了。有呼吸在,没有感觉到身体在,没有问题;有身体在,没呼吸,才是真正的有问题。
八、仁清法师谈呼吸念佛的好处
居士问:吸气的时候念“阿弥陀佛”,呼气的时候念“阿弥陀佛”,默默地念这样可以吗?
仁清法师:这种方法非常非常好。佛经中讲众生生命在呼吸之间。释迦牟尼佛问阿难:“阿难!众生生命有多长?“嗯?不知道。”因为什么呢?不同众生的生命,有不同的表现,比方说同样是人,按说人的平均寿命是七十五岁,但是都能一定在七十五岁过生日那天走么?不可能!释迦牟尼佛说:“阿难,众生的生命在呼吸之间。一口气呼出去,不一定吸进来。”所以说众生生命在呼吸之间。念佛的方法很多,怎样保证临命终的时候,正念不失?你用数息的方法去念佛,用呼吸的方法去念佛,是非常好的一种方法,非常善巧,非常好,非常稳妥。吸进来“阿弥陀佛”,呼出去“阿弥陀佛”,吸进来“阿弥陀佛”,呼出去“阿弥陀佛”。只要有这口气就有佛号,那么去训练呼吸。无时不在呼吸,就无时不在念佛,慢慢训练成这样,你只要有呼吸就是在念佛,只要活着就是在念佛,哪怕你睡着了也还有呼吸,还在念佛,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临走的时候,这口气一断,也就是走了,就等于说临终正念,保证是。所以这种方法非常好,非常有孝心,你们掌握这种方法非常好。
印光大师,也给大家推荐一种方法,就是十念法。
这个十念法,不是念十句就算了,是一口气念十遍“阿弥陀佛”,在心里默默的数数。那么默默的数数,那个前提就把你这个心摄住了。有的人念佛他就想,乱想,念着佛买彩票,念着佛接孩子,念着佛买烤鸭,等等。你看,人念着佛,他这个脑子跑。两心,一个心在念佛,那个心到处找。
印光大师为了对治众生的散乱,给推荐一种方法,“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心里默念了三句,心里默数了三个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十句,这一口气十句,就是潜意识当中念佛在数着数呢。就比如说把妄念用这个数,用计数方法,摄住了,非常实用。
实际我们用吸呼的方法去摄心,也非常好,非常实用。并且佛教天台宗有数息法,数息观等,也非常摄心。这个非常好,这个方法可以推广。
(居士继续问:)“师父,我为什么提这个问题呢?因为我看了很多书,有台湾的,澳洲的,还有香港的,很多地方的,我看了十几本。书里说的不一样,它的不一样在什么地方呢?有的说:吸时念“南无”呼时念“阿弥陀佛”,可有的书呢,刚才那样念也行,所以今天谢谢师父。
(法师继续开示)原理上,没有任何不同之处,方法上多有善巧之处,这个方法,你掌握了,也就是说这个方法就是你的最恰当的方法。你要是本来就正确的方法,刚才讲的这种方法非常好,所以它分开,南无是一吸,阿弥陀佛是一呼,这也可以,这也可以,啊,所以这种方法适合你的,原本就很正确的,坚持下去。坚持下去就行!
九
一个人的呼吸对于一个人自身是非常重要的,不论是平时的生活还是锻炼身体的时候,呼吸的平和和节律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呼吸念佛法也就由此而诞生了,它注重的就是在念佛的同时注重着呼气与吸气的节律从而达到最好的效果。而呼吸念佛的奥妙,就在于直接培养和控制我们的第七识——末那识,而通俗一点还叫做潜意识。末那识是执着识,是我执的大本营,需要转化。因此把念佛与呼吸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就会达到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需要根据我们呼吸的频率来念诵佛法,这样就可以把佛法融入到我们的潜意识当中去,并且还可以达到无论何时都会有佛法围绕着我们,使得诵佛达到最高的境界。
以上就是呼吸念佛法了,如果你也是佛教信徒的话,你可以去试一试,会令你大吃一惊的。
十、呼吸念佛方法就是:
这样在坐中万缘放下,安心默念,由呼吸出入的自然规律,佛号也就随之而念念不断,心息相依,经过持久练习,心就愈来愈静,气息也若存若亡,而一句佛号仍绵绵密密,不散乱,不昏沉,渐渐进入无念无不念的境地。
所以,《坐禅三昧经》说:"菩萨坐禅,不念一切,惟念一佛,即得三昧。"
这样的静坐念佛,不但能使妄想消落,正智现前,同时因调息之故,又能使气血流畅,体力轻健。
八、犟牛居士谈呼吸念佛(1)
为了保证我们念佛法门万人修万人去,在此讲一讲呼吸念佛。
我是从入佛门的第二年用呼吸念佛方法得到法益,我不吝法,我就到处宣扬呼吸念佛方法,受益很多。直到今年,我的老同修(老伴)看见一本念佛开示,她告诉我,虚云老和尚、弘一大师、倓虚法师都弘扬呼吸念佛方法,提倡呼吸念佛。但是他们不叫呼吸念佛,叫“出息入息念佛”,所以被我们忽略了。出息入息念佛就是呼吸念佛。虚云老和尚讲:“净土法门,用出息入息念佛方法最稳妥、最有把握、最有效。”可见这个念佛方法,这些大德们早就发现了,只是我们没有注意、没能理解,所以出现万人修不能万人去这个问题。
呼吸念佛培养什么呢?培养我们的第七识——末那识。末那识是执着识。走路时是不是不自觉地就念起佛号,随着脚步迈动的规律“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上下楼梯也“阿弥—陀佛”……你并没有刻意去想走路、上下楼我得念佛,这就是第七识末那识在起作用,你已经把它培养成了。既然走路能培养成,现在我们用呼吸念佛方法,把自己的呼吸也培养成念佛号。
呼吸念佛方法怎样来培养呢?要记住几个要点:
首先在静止的状态下练习呼吸念佛方法。打坐时、睡觉之前或者醒时未起床时用呼吸念佛方法。而现在有好多同修用呼吸念佛方法时感到胸部发胀、发闷,什么原因呢?主要是不如法,方法没掌握住。
所谓呼吸念佛方法,不是让你憋气念佛,也不是让你专精用脑袋去“想”这一句佛号。你平常怎么呼吸,现在还怎么呼吸,也就是在静止时随着正常呼吸的一出一入加进两个字“阿弥—陀佛”,出气加“阿弥”也行,入气加“阿弥”也行。先用第六识“意”去念,念来念去日子长久了,把第七识末那识就培养成了,末那识一接手就好办了!那时不用再去想先把呼吸调匀,再“阿弥—陀佛”那么念,不用了,只要静止下来,自然一呼吸就是“阿弥陀佛”。一定要注意,不要“憋气”念佛,憋气念佛念久了会感到胸胀、胸闷。要顺着自然呼吸“阿弥(吸)—陀佛(呼)”、“阿弥(吸)—陀佛(呼)”……或者这样,“阿弥(呼)—陀佛(吸)”、“阿弥(呼)—陀佛(吸)”……先用第六识“意”去培养,念到三、五个月,呼吸念佛方法就修成了。
八、犟牛居士谈呼吸念佛(2)
呼吸念佛修的如何,可以做检验。怎么检验呢?无梦或梦减少、饭量减少、睡眠减少,体力增强,有使不完的力量。一呼气、一入气都是佛号,你哪有妄念呢?没有妄念怎能有梦呢?饭量减少了绝不是病态,精神非常饱满就可以了,这是心净妄想少的表现。许多出家师父日中一食、过午不食,也有好多居士受持八关斋戒的也能这样,这都是正常现象。
为什么要修这个方法呢?主要就是转第六、第七识。这就是转八识为四智(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识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迷时称八识,悟时八识转成四智,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槃,转凡夫成圣人。只有转识成智,才能够“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样才能与佛菩萨的频道一致,才能与佛菩萨感应道交。所以修净土法门的人,必须要做到深信、切愿,信愿决定我们能不能往生。
修行一定要明理,不明理修行即使往生到极乐世界,品位也不会太高。在娑婆世界修一天,等于极乐世界修一百年。具体讲如何转呢?首先转第六识、第七识,这两识是最主要的。起分别主导作用的是第六识——意识,要将第六识转成妙观察智,使第六识的“意”不起分别,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触觉、意生法,此六根照样起作用,但不要被六尘所左右。根没毛病,是清净的,尘是染污的,不净的。当你眼睛看见物体时,先是根起作用,再一分别就变成尘了,眼见色,色尘起作用了:这花是什么颜色的?花朵多大呀?开几朵呀?根被尘干扰就产生分别。这就要回光返照,舍识用根。
在临终的时候只要这口气不断,它就会给你往阿赖耶识里搬入阿弥陀佛,怎么会不往生见佛!最可怕的是念一辈子佛,最后临终昏沉了,不念佛了,这是最可怕的呀。呼吸念佛方法学会以后,必然能使第七识随着你的呼吸声,将阿弥陀佛搬入你的阿赖耶识里,使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这就是能念之心,所念之佛都没有“我”。可随着呼吸的频率,源源不断地将佛号储存在阿赖耶识中。一是佛号可以伏住妄念,二是佛号在行、住、坐、卧、醒、睡,二六时中不间断。当命终的时候,即可随阿弥陀佛的圣号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我们修学净土法门,只要做到佛号不间断,有往生的大愿,一定会往生,一定能往生!这样佛力和自力二力相应,怎么能不“万人修万人去”呢?只要契理契机地修行,当生都能成就。
九、元音老人谈呼吸念佛
“妄念纷飞,这是你念佛不痛切所致,应每日早晚打坐,每次至少一小时,逐渐加长时间。坐时趺坐,手结弥陀定印,不用念珠,随呼吸念佛,一进一出,念佛一句。静静地用耳根听你佛号从心发出的无声之声,不用出声念,摄牢意根,即能渐渐入定。”(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
十、呼吸念佛在日常生活可以用吗?
其实呼吸念佛法与禅宗的数息法有异曲同工的效果,不同的是把数字改为了佛号,但两者都是比较容易摄心。一般呼吸念佛法采取一吸一呼念一句,也就是吸气时念阿弥呼气时念陀佛,这样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吸一呼之间配合佛号的念诵久而久之就会成就呼吸念佛法。(水中应天)
呼吸念佛日常生活可以用吗?
完全可以。
为了使同修真正达到二、六时中不间断,而能成为净念相继,就必须要学会呼吸念佛。呼吸念佛方法,倓虚法师、弘一大师、虚云老和尚还有慧明老和尚,在他们的遗著和开示中都提倡此方法。他不叫呼吸念佛方法,叫出息入息,出息入息就是呼吸念佛。为了使同修达到一心不乱,奠定往生的资粮,真正达到净念相继,真正做到识自心、见自性、脱轮回、证法身,
(沙里的鱼罡)
其他
1、弘一大师也修净土法门,并大力弘扬呼吸念佛方法。
2、纯印老人用呼吸念佛,修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自念自听)。一坐下来,喊她听不见,推她也没有感觉。
3、刘素青说:她使用呼吸念佛方法,24小时佛号不间断了。
前一篇:临终关怀专集
后一篇:印光大师论念佛圆通与闻思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