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该如何发愿?功德最大?

(2025-04-19 15:15:11)
分类: 人生感悟

该如何发愿?回向给一切众生是否功德最大?

大安法师答:我们诵经念佛总的发愿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以及法界众生跟我一起共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先要立这个愿,如果你忘了这个根本愿,所回向的利益是不究竟的。如果在发往生意愿的指导下,将念佛修福功德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你的愿发得越大,你的心越大,念佛的功德也会同比例地放大。如家人有特殊需求需要救助,也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作专项回向,只须至诚恳切,悉有效果。发愿并不是当下就要有能力做得到,就好像一个小孩子发愿长大成为医生,你不能指望小孩子现在立刻就能够治疗病人,发愿是他学习的动力,他发愿要成为医生,现在努力学习,最终会成为一个医生的。我们这些凡夫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要成佛——成佛是要度众生,发的愿是我们未来要获得的。一切菩萨修行时在因地都有发愿,因地的愿是在果地圆满后再兑现因地的愿,叫作酬愿度生。愿力不可思议,有愿必成!

 

  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永脱生死轮回之剧苦

 

生死轮转有两种:一种叫分段生死,一种叫变易生死。“分段生死”是指众生由于有见惑、思惑,业报身一段一段地在三界六道中轮转,这就是六道轮回。

比如这一期生命活到八十岁,神识离开肉体后,又找另外一个生命的载体,开始业力相应的另一期生命。或转生为人道的生命,或畜生道的生命,或饿鬼道的生命;有时是从人道到畜生道,有时从畜生道上升到人道,有的在天道天福享尽,又投生到地狱道……如此这般错综复杂的轮转,叫分段生死。

 

“变易生死”是指圣人——四果阿罗汉等修行者,已经断了见思惑,但还有尘沙惑、无明惑等细微的烦恼没有断尽。这类烦恼也有因地的转移和果上的变迁,叫做变易生死。

 

要成佛,首先解决分段生死,才能跳出三界六道的轮回;再进一步断尘沙惑和无明惑,渐次解决变易生死的问题,直至断尽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才朗然大觉而成佛。

 

“生死炽然”,两种生死如同炽燃的大火,焚烧众生,尤其是分段生死更为剧苦!菩萨观照众生的生死轮转,就好像快速旋转的火轮,没有一刻的停留。

 

我们这一期几十年的生命,似乎很漫长,但实际上生命流逝的速度非常迅猛,如同电光石火!忉利天的一天相当于地球一百年,人的一生在忉利天的天人来看,还不到他们的一天,可谓朝生暮死,就像蜉蝣、朝菌那样可怜。

 

“苦恼无量”,六道轮回中的生死之苦,我们身处其中习以为常,感知不到痛苦,但佛菩萨五眼圆明,看得很清楚。我们今生假如不能把握好自己,不修行佛法,不求生净土真正出离生死,来生很可能堕入三恶道。

 

阿罗汉证果后有宿命通,当观察到自己无量劫以来,尤其是在地狱里所遭受的苦难时,吓得毛孔里流血,而不仅仅是出冷汗。如果佛菩萨慈悲,将宿命通、天眼通借给我们观照一下自己过去世在地狱里受苦的情况,你就一定会生大恐怖,然后很恳切地念佛求生净土。

可惜现在我们还有侥幸心,认为念不念佛没关系,暂时也没有什么苦恼。如果加上断灭见就更麻烦了,认为死后什么都没有,没有因果和轮回,连受苦难的主体都没有,于是就无所畏惧,肆无忌惮。等到堕入恶道之后才知道有轮回,但悔之晚矣!

《大方广佛华严经》告诫我们要思地狱苦,发菩提心。每个净业行人都要如救头燃的修行,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永脱生死轮转之剧苦!

 

发愿一定要与阿弥陀佛的大愿相应

大安法师

 

    发愿在修行的过程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三界六道轮回的种种现象都跟这个愿力相关,因为三界六道的正报、依报都是与众生的念头相关的。

 

   当我们对念佛法门和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建立起了一定的信心后,我们就要开始发愿。“发”是激发、激活的意思,就是在我们内心激发出一种心理能量,指向一个目标。“愿”有希求的意思,标心一个目标,希望达到。一个人有希求之心、好乐之心,他就会不断努力去获得。

 

   有了这个发愿,信就包含在里面了。信愿建立了,行持自然就会出来。尤其是念佛法门,因为它指向的是一个非常超越的目标(出离三界、圆满成佛),所以必须把这个愿发得很坚固,很明确,才能真正产生效果。因此我们每天都要在佛前念发愿文。祖师大德们给我们留下了好几篇发愿文,每天念,就是坚固我们的愿行。

   我们修念佛法门,一定要对应阿弥陀佛的大愿来发我们的愿。把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作为我们发愿的参照系,这样才能够对应,才能够感应,才能够有效果。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都是救度我们脱离生死苦海,往生净土的,这是一个总的趋向性的愿。如果你不了解轮回的苦,你念佛不想去极乐世界,而是想身体健康、子孙发达,或是想下一辈子出家做大法师,或是想到天堂去享福,想这样想那样,那你的愿就跟阿弥陀佛的愿就不相应了,阿弥陀佛的愿力在你的身上就无法起作用。所以,我们发愿之前一定要了解阿弥陀佛大愿的缘起以及四十八大愿的本质内涵,我们的愿不能背离阿弥陀佛的大愿(印光大师说得好:不求生净土就是违背佛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