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安法师:深信切愿即无上菩提

(2024-11-05 16:57:18)
分类: 人生感悟
  大安法师:深信切愿即无上菩提
   入佛道之要门,以发菩提心为首;修行的当务之急,以立菩提愿居先。苟不发大心,立坚固愿,纵经尘点劫,依然还在三界六道轮回中。虽有修行,总是徒劳。不发菩提心,勤修诸善根,魔所摄持。证知菩提心乃万善之根本。
  净宗修持的纲宗亦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菩提心实乃往生净土之种源。若不发菩提心,即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纵然勤修,终难往生。
  大乘菩提心,无论是顺事发心(四弘誓愿),还是顺理发心(缘起性空),动经多劫,殊非易事,故为难行道。而净宗在发菩提心上,显示出方便易行的特质。净宗祖师大德对此多有阐发。其中以蕅益大师的判言最为直捷了当——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意为具足深信(六信),发大愿(厌离娑婆欣慕极乐),即是发无上菩提心。合此信愿(菩提心),即是往生净土的指南针;由此信愿,方能执持名号,自可感生净土。

  净宗菩提心(深信发愿)与大乘通途菩提心在表现形态上虽有所不同,然净宗信愿亦含摄着大乘菩提心的全部内涵。其表现在如下二方面:
  其一,四弘誓愿是大乘菩提心的本质内涵,净宗信愿亦包摄四弘誓愿。以净宗愿门的厌离行与欣慕行为例:(1)依苦谛,观照娑婆众苦逼迫,一切众生皆在生死海中头出头没,生起悲心,发众生无边誓愿度之愿。(2)依集谛,观照自身诸惑炽盛,一切众生心中亦猬集无量烦恼,起业感报,无有中止,生起决断心,发烦恼无尽誓愿断之愿。上述二愿属厌离行摄。(3)依道谛,观照极乐世界一一庄严,全体理性,常能听闻佛法,分身无量供养十方诸佛,闻法受记,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助道缘足,生起度生求法之心,发法门无量誓愿学之愿。(4)依灭谛,了达安养莲邦全体即是涅槃的常乐我净,观照极乐世界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不退转位),一生圆成佛道,生稀有心,发佛道无上誓愿成之愿。上述二愿属欣慕行摄。可见净宗信愿含摄大乘菩提愿。
  其二,《 大智度论 》所述五菩提心,赅括了大乘行人从初发心到究竟成佛的全过程,净宗信愿持名,往生成佛的历程亦含摄五菩提心而无遗:(1)发心菩提:意指于无量生死中,发大菩提心。持名念佛,正于凡夫生死心中发菩提心,求出生死,求生彼国,自度度人故。(2)伏心菩提:意为断诸烦恼,降伏其心。而持名念佛,则正念才彰,烦恼自灭故。(3)明心菩提:意为明了诸法,不外一心。而持名念佛,则了知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故。(4)出到菩提,意为得无生忍,出离三界,到佛果地。而持名念佛,即得音响忍、柔顺忍、无生法忍,捷超生死,趋一切智故。(5)无上菩提:意指坐大道场,成最正觉。而持名念佛,则圆证三不退,直至成佛故。证知信愿持名,即是多善根、多福德,并具足大乘五菩提心。
综上所述,净宗菩提心(信愿)与大乘通途菩提心虽在表现形态、下手方便处有诸多差异,然其实质内涵无二无别。站在净宗角度判言,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既有佛经圣言量的依据,又有修证实践上的验证。《 无量寿经 》往生条件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即是信愿持名三资粮。在《 观经 》所述的三辈九品中,除上辈三品外,中下六品悉为往生西方净土听闻佛菩萨讲经说法,心开意解,方始发起通途菩提心。故知深信切愿即无上菩提心,持名念佛即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念佛法门提供我们究竟的安心立命之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