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安法师谈发愿

(2024-11-05 16:55:59)
分类: 净土故园
大安法师谈发愿
只要发愿,便可往生
(释大安法师《净土宗教程》摘录)

  在信愿行三资粮中,愿为枢纽,力用莫测。愿含志欲与好乐二义,如航海之船舵,趋向目标。唯一愿字,具摄信愿行三种资粮。净宗入道要门,信心为首;净业修持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净业可成。三界六道的因果循环,悉随众生的心愿;诸佛如来的万德庄严,亦从愿生。是故儒家君子立德首重尚志,净宗经典殷勤劝愿。法藏菩萨由愿导行,自致而成阿弥陀佛;行人愿往生心,正合阿弥陀佛摄生之愿,是故直以发愿,便可往生(《阿弥陀经》为证)。真能发愿,则信在其中;信愿真切,念佛行持自然而起。故探究净宗愿门义蕴,信解弥陀悲智愿心,用以校正吾人回向发愿之鹄的,坚固愿往生心,甚为必要。 
一   生佛感应道交的原理
    吾人所处的宇宙空间弥散着诸多的能量辐射,地球与地外星体之间亦存在着纵横交错的能量互渗。在法界虚空,阿弥陀佛的愿力即是一个高能慈场(磁场),向法界无量刹土衍射光慈场力。阿弥陀佛五劫的发愿,无量劫的践行,圆满大愿,以威神愿力加持十方众生俾令往生。已发愿已往生,今发愿今往生,当发愿当往生。十方众生愿往生心与阿弥陀佛摄生之愿感应道交,成办往生大业。克实而论,十劫前法藏菩萨自致而成阿弥陀佛之时,十方众生往生净土已竟。何以故?因为法藏菩萨的成佛,是以十方众生能往生为条件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愿文昭示:设若十方众生信愿持名不能往生净土的话,我(法藏菩萨自称)终不成佛。现在法藏菩萨已然成为阿弥陀佛,那么十方念佛众生也就决定能够往生,决定无一遗漏。生佛同体,感应道交。《 华严经 》亦云:“如来成正觉时,于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乃至普见一切众生入涅槃。”十劫前的阿弥陀佛,亦于心光中酬愿见证到十方净业行人一时往生净土成佛。弥陀大愿已经圆成兑现,吾辈凡夫众生往生净土只是时间问题了(此从凡夫层面建言)。已愿已生,今愿今生,如果今生尚不能生信发愿,那就属于当愿当生了。然无论吾人信愿持名的迟速,悉由阿弥陀佛愿海所护持,皆得不退转于无上菩提。

  阿弥陀佛愿力遍及法界一切处,吾人能否感通弥陀愿力加持,取决于吾人的发愿能否与弥陀愿心慈力相应。当我们了解弥陀正定必至涅槃愿的义蕴,便应发起往生成佛的无上胜心,不求人天福报,不冀声闻小果,如是发愿即与弥陀愿心相应;当我们明了光明遍照十方愿的义蕴,便应赞叹阿弥陀佛光明妙德,依阿弥陀佛光明智相修行,以十二光如来作大导师,如是信行即与弥陀愿心相应;当我们明了十念皆生我国愿的义蕴,便应信愿执持名号,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如是愿行即与弥陀愿心相应,等等。我们讨论阿弥陀佛大愿,就是要以弥陀大愿作为参照系,将吾辈凡夫狭劣心志校正调顺到与阿弥陀佛大愿慈场相应。净业行人能否因顺弥陀大愿而发愿,直接影响着往生的成败。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不可颟顸自欺。

  阿弥陀佛的宏誓愿力,遍法界感,遍法界应,与十方念佛众生感应道交,无少差殊。譬如一月普现众水,随人随地各见全月。生佛感应之情状,全在生佛愿力互动耦合的程度。阿弥陀佛摄受众生往生的大愿犹如磁场,吾人愿往生心则如铁针,二者同质相应即具自然吸取之势。生佛誓愿相关,故能任运往生。如果宗门教下的修行人,轻视净土,不愿往生,虽然他们或有修行功德,亦不能往生,犹如磁不能吸铜摄玉。反之,五逆十恶罪恶凡夫,恳诚发愿求生净土,称佛名号,亦能决定往生,托弥陀大愿作增上缘故,犹如磁能吸针,一无遗漏。诸佛度众生,众生受度化,其中的效果成败,全在缘之有无。阿弥陀佛与十方众生,尤其是与娑婆众生最有缘份,所以吾人与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最易感通,往生亦最稳当。韦提希夫人于十方无量净土中选择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即是佐证。

  感应之迹乃生佛因缘和合的产物,譬如水清月现。唯有我等众生愿往生心与阿弥陀佛的愿心相耦合,才能显现不可思议的感应瑞相。譬如电视接收节目信息,波段频率调准,电视台的发射信号当即转换成图像音声。与此相类似,净业行人信愿持名,亦是在调准频率波段,用以接收阿弥陀佛的大愿慈力,一旦调频相应,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便在吾人的心性屏幕上显现,阿弥陀佛的威神愿力即在吾人身心全体显现,由是成办往生大事。感应道交难思议,诚乃念佛法门之奥秘。

古往今来,念佛行人信愿持名与阿弥陀佛愿力感应道交的事例不胜枚举,兹举数例:
一、唐代怀玉禅师,精修净业,一日见佛菩萨满虚空中,一人执银台而入。怀玉禅师念曰:“吾一生精进,誓取金台,何为得此?”银台遂隐。怀玉感激,弥加精进。二十一日后,复见佛菩萨遍满虚空,前持银台者易金台而至,怀玉禅师说偈含笑而逝。
二、唐代姚婆,因范婆之劝导,持斋念佛。一日精勤念佛时,见西方三圣住立空中。姚婆欢喜禀佛:“我因范婆善友教导,今得往生之益,愿佛慈悲,待我向她告假一声,即随佛去。”说完,即速去告范婆。范婆闻讯赶来,见阿弥陀佛还在空中等待。姚婆踊跃,站立合掌念佛而逝。
三、东晋刘遗民居士依远公大师,结社念佛。一日想念佛次,见阿弥陀佛现身。刘遗民念曰:"安得如来手摩我顶乎?"阿弥陀佛即手摩其顶。复念曰:"安得如来衣覆我体乎?"阿弥陀佛即衣覆其体。由此可知,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满足众生一切心愿,欲金台即易金台,欲手摩顶即摩顶,欲衣覆体即覆体,可谓慈悲护念之极。众生与佛菩萨的感应即时而灵敏,充分佐证生佛心性同体平等之真理。
四、宋代宗颐禅师启建莲华胜会,率众念佛,求生净土,夜梦一清美男子,自称普慧,申请加入莲华胜会,并请将家兄普贤一并列入。普贤、普慧乃《华严经?离世间品》中两位大菩萨。可见发愿往生净土,契合诸佛菩萨愿心,故感得大菩萨预会幽赞、现身垂范。
鉴于念佛法门的胜妙,释迦本师劝勉父亲净饭王与七万释种念佛求生净土。称念佛名横超三界,不断烦恼得涅槃分,此乃与通途佛法所不共的利益,源自弥陀威神愿力。是故往圣先贤如百川赴海,求生安乐世界。观音、文殊、普贤三圣开示,同指西方。净宗四祖法照大师在五台大圣竹林寺,见到文殊、普贤二菩萨,恭问末法凡夫修行何法门最为其要。文殊告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过念佛……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之后,决定往生,永不退转。"
唐代慧日法师泛舶渡海,往天竺取经求法,在北印度健驮罗国一山,七日断食,志诚祈请观世音菩萨,感得观音现身,垂右手摩慧日顶曰:"汝欲传法自利利他,西方净土极乐世界弥陀佛国,劝令念佛诵经,回愿往生,到彼国已,见佛及我,得大利益,汝自当知,净土法门,胜过诸行!"三圣开示,冥契阿弥陀佛愿心。古往今来,念佛发愿得往生者,不可胜计。净业行人亦宜当仁不让,即生成办。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天亲菩萨语)净业行人通过研习净宗典籍,观照阿弥陀佛的愿力和本愿威神之力,了知只要闻信弥陀大愿,决定能获真实大利,不会出现遇此法门而空过的现象。因为阿弥陀佛因地愿言:使我成佛时,值遇闻信我的名号者,悉皆速疾满足无上大宝,一生究竟成佛。吾辈净业行人欲得与弥陀大愿感应道交,宜应随顺阿弥陀佛大愿,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以佛知见为己知见,以佛教敕为修行指南,因顺佛愿,决定得生净土。

二、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净宗愿门的核心内涵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然娑婆世界众生欲生起厌离心,殊为不易,是故释尊详陈西方净土依正庄严,极乐圣众种种功德,意在由此参照系,反衬出娑婆世界的秽浊与败坏,激活厌离娑婆、欣慕极乐之心。对娑婆世界五欲六尘的厌离,需要甚深般若智慧的观照。或借助苦缘的逼迫,激扬娑婆众生厌离心。娑婆众生耽恋五欲六尘,无有休止。设使这个世间绝对没有生老病死、刀兵水火等苦难,那么,人人悉皆在放逸安乐中醉生梦死,谁还肯发出世心,修净业以了生脱死?!是故佛典常云:三世诸佛以八苦为师,成无上道,是苦为成佛之本。
《 无量寿经 》中,释尊开示浊世的恶苦,五恶五痛五烧的情状,意在成就吾人的出离心。吾人只有对人生境况与生存环境的苦空无常具深刻认知,方能使愿之欲乐具有真切的内涵。 
  释尊于娑婆世界示现八相成道,无非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我等凡夫于无明大梦中,种种颠倒,不净计净,无常计常,以苦为乐,起惑造业,轮转不休。释尊以大悲心,循循开示,生命的常态乃是苦空无常无我,于此观慧,契入解脱道。
 有情众生的业报身有生老病死,无情器界有生住异灭。人寿最多不过百年,如石火电光,转瞬即逝,即便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任汝千般快乐,无常总是到来。众生无有智慧审察依正二报的无常败坏,在这如梦如幻的人生舞台上,蒙冥颠倒;迷于瞋恚,贪于财色;终不休止,哀哉可伤。
  凡夫迷惑颠倒,身见炽盛,执认此身为我。自我中心,贪着五欲。贪财为我受用,贪色为我娱乐,贪名为我荣耀,贪食为我滋养,贪睡为我安息。不知此身四大和合,假名为我,毕竟无我可得。坚固的我执伴以强盛的贪欲,便造作杀盗淫妄诸种恶业,招致五痛五烧的果报。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于此火宅,应自醒觉,亟求出离。

  厌欣心对净业修持至关重要。净业行人对所处之娑婆世界,应作种种秽浊痛苦想,使之厌恶;厌则欲离,离则出此世界;同时,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则应作庄严安乐想,使之欣慕,欣则欲往,往则生彼世界。一欣一厌的心理定势,导致临命终时,自然如箭离弦,弹指往生。譬如拉车者,前挽后推,则进趣自速。人在三界牢狱,宜应当机立断,信愿持名,哀求往生。
     念佛法门乃末法罪浊众生最后得救的津梁,六字洪名即诸佛相传之心印慧命,众生出离苦海之慈航。吾人对净土法门应生殷重恭敬心,依教奉行。若不修净土,即在四生六道之中,大小三灾之内,头出头没,永无出离之缘。
  了知现代人生境况与末世劫运,吾人应从内心生起深切的出离心,生起如救头然的紧迫感。火宅炎炎,众苦充满,不求生西方净土,将何以堪?元朝白云法师词云:“娑婆苦,光影急如流。宠辱悲欢何日了,是非人我几时休?生死路悠悠。 三界里,水面一浮沤。纵使英雄功盖世,只留白骨掩荒丘。何似早回头?”吾人应反复咏吟,以佛祖古德的教示,增上出离心,并力跃上阿弥陀佛大愿船,横截生死苦海,圆成佛道,还入生死苦海,拯济常没众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