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离心必不可缺
(2023-12-08 12:56:01)分类: 人生感悟 |
厌离心
作者/明法比丘
厌离(nibbida)是厌恶苦空无常的世间轮回,厌恶贪嗔痴的缠缚。佛在阿含经谈到厌离是:“当观色(物质)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爱)贪(恋)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杂阿含经》第1经),如此观察、厌离受、想、行、识,亦得心解脱。又说到:“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圣弟子如是观者,厌于色,厌受、想、行、识。厌故不乐,不乐故得解脱。”(第9经)厌观是对一切物质与精神世界的无常、苦、非我生厌离、不染著,这是从初发心修道到究竟解脱都必须具备的。
对物质与精神的本质无知,就会生起长久拥有的欲望、思想、执取,爱乐于苦,与欲共缠绵,而不知厌离,更不得解脱。若知物质与精神的无常、苦、无我的本质,并增强厌离心,如由戒律的遵守,得以出离染著、纠葛、无尽的爱恨情仇。而在禅观法中,修十种不净观、念身体假合、念死、食厌想,都具有强烈的厌离心,而达到出离欲望;修禅也须厌离在某种定境,而提升至较高的定境。
厌离是修道中良好的助缘,也是一种智慧,经中所说的“厌、离欲、灭尽(烦恼)”即标示出“厌”在修道中的重要地位。厌离心有利于解脱,可直往解脱道。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信愿念佛,求生净土!
弥勒佛开示的“十种观想”
《佛说观弥勒菩萨下生经》中记载,弥勒菩萨在下生人间成佛之后,在弥勒第三会时,有释迦佛之九十二亿阿罗汉弟子跟随弥勒佛听法,并证得了阿罗汉的果位,此时的释迦佛弟子都称为慈氏弟子。随后,弥勒佛又向诸大弟子讲说了“十种观想”之法,并要求诸大弟子依照奉行。经云:“尔时弥勒与诸弟子说法。汝等比丘。当思惟无常之想。乐有苦想。计我无我想。实有空想。色变之想。青瘀之想。膖胀之想。食不消想。脓血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所以然者。比丘当知。此十想者。皆是过去释迦文佛。与汝等说。令得尽有漏心得解脱。”这“十种观想”即是:无常想、苦想、无我想、空想、色变想、青瘀想、膖胀想、食不消想、脓血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
后一篇:释法正:略谈出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