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厌离心必不可缺

(2023-12-08 12:56:01)
分类: 人生感悟

厌离心
  作者/明法比丘
  厌离(nibbida)是厌恶苦空无常的世间轮回,厌恶贪嗔痴的缠缚。佛在阿含经谈到厌离是:“当观色(物质)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爱)贪(恋)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杂阿含经》第1经),如此观察、厌离受、想、行、识,亦得心解脱。又说到:“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圣弟子如是观者,厌于色,厌受、想、行、识。厌故不乐,不乐故得解脱。”(第9经)厌观是对一切物质与精神世界的无常、苦、非我生厌离、不染著,这是从初发心修道到究竟解脱都必须具备的。
  对物质与精神的本质无知,就会生起长久拥有的欲望、思想、执取,爱乐于苦,与欲共缠绵,而不知厌离,更不得解脱。若知物质与精神的无常、苦、无我的本质,并增强厌离心,如由戒律的遵守,得以出离染著、纠葛、无尽的爱恨情仇。而在禅观法中,修十种不净观、念身体假合、念死、食厌想,都具有强烈的厌离心,而达到出离欲望;修禅也须厌离在某种定境,而提升至较高的定境。
  厌离是修道中良好的助缘,也是一种智慧,经中所说的“厌、离欲、灭尽(烦恼)”即标示出“厌”在修道中的重要地位。厌离心有利于解脱,可直往解脱道。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信愿念佛,求生净土!

 弥勒佛开示的“十种观想”
《佛说观弥勒菩萨下生经》中记载,弥勒菩萨在下生人间成佛之后,在弥勒第三会时,有释迦佛之九十二亿阿罗汉弟子跟随弥勒佛听法,并证得了阿罗汉的果位,此时的释迦佛弟子都称为慈氏弟子。随后,弥勒佛又向诸大弟子讲说了“十种观想”之法,并要求诸大弟子依照奉行。经云:“尔时弥勒与诸弟子说法。汝等比丘。当思惟无常之想。乐有苦想。计我无我想。实有空想。色变之想。青瘀之想。膖胀之想。食不消想。脓血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所以然者。比丘当知。此十想者。皆是过去释迦文佛。与汝等说。令得尽有漏心得解脱。”这“十种观想”即是:无常想、苦想、无我想、空想、色变想、青瘀想、膖胀想、食不消想、脓血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
    一、无常想。“诸行无常”是佛教“三法印”之一,无常观更是佛教的核心理论。无常即是说,一切都有生灭变化,因为有无常,所以人生是苦。可以说,所有痛苦的根源,皆因有无常。《佛说八大人觉经》云:“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即是说,世间的一切都是生灭变化、无常的,只有体证无常之法,才能渐离生灭之苦。因而,弥勒佛告诫诸位弟子们,要懂得无常、接受无常,以无常观来助力修行,方能更加精进。
  二、苦想。人生是苦,种种皆是痛苦,故应观一切世间不可乐想。试想,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便要承受人生的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即便是拥有快乐,也不过是短暂的。
  三、无我想。清顺治皇帝曾作偈曰:“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蒙眬又是谁?”从这首偈子中,可知身与诸法皆是幻有,本无真实,智者不应执身为我。只有断除这个“我”,才能无所挂碍。

   修行要作不净观:“薄皮糊破纸,烂坏弃陈羹。脓血从中溃,蝇蛆自外争。”从色变之想、青瘀之想、膖胀之想,再到食不消想、脓血想,都是与疾病、死亡有关的观想。弥勒佛之所以让弟子们作这几种观想,就是希望弟子们能时刻想到疾病的痛苦和生命的脆弱,生起厌离娑婆世界的心,发出离心、菩提心,并珍惜和善待自己的生命,精进修持,早日往生净土。
   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就是不贪慕世间的欲乐,勤修佛法,早登慧岸。作“十种观想”,就是为了思考人生无常、苦乐无常、诸法无常的道理,不慕富贵,不逐名利,发愿往生净土,得大自在、得大解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