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信愿具足的标准
念佛的信愿,「愿」当然是生命的方向,怎么知道信愿具足呢?有没有判定的标准?
在日常生活当中,你的明了的心跟人事因缘接触,如果你很重视结果,事情的成败得失你还是很重视,那你的信愿没有具足!
如果你的心跟人事因缘接触以后,你不在乎结果,重点是我用什么心态来面对,你开始回光返照你的起心动念,而不是去看外境,表示你的信愿具足。
为什么这样判断?一个人在生命当中,如果对娑婆世界的得失成败还看得很重,表示你的心还是有所住!你的心有所住,娑婆世界对你产生一定的牵动的力量,你的心被娑婆世界绑得紧紧的!你怎么说厌离娑婆呢?
一个人在发愿以后,他的心是向极乐世界倾倒的时候,才是信愿行的开始,所以我们不要忽略心的信愿问题。
净土法门为什么要重视持名,重视信愿呢?因为你的观照力颠倒了,佛号就没有方向了!我讲实在话,佛号有再大的加持力,你一个人颠颠倒倒,贪恋娑婆,那你念这句佛号只得人天福报!这句佛号只有在觉悟的心中,才能产生大的感应和力量,所以我们一再强调“托彼名号,显我自心”,你自性颠倒的时候,佛号对你没有用!
为什么《阿弥陀经》这么短,「信愿」就占三分之二的篇幅,就意味着你的观照力是你往生的重点!所以蕅益大师说:“信愿具足,临终十念就可以往生!”每一句佛号念念跟弥陀的本愿感应道交,每一句佛号都是真实的!如果你信愿不具足,心中颠倒,爱恋娑婆世界,就算把佛号念得“绵绵密密,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净土之理。修净土者不可不知也!”所以我们在念佛的时候要注意,你的目标在哪里,是净土还是娑婆?这是关键!
为什么说发愿是往生净土的关键
大乘佛法的修行内涵当中,大方向可以分成两大类:第一大类是发愿,第二大类是修行。
发愿就是必须在修行之前设定一个修学的目标。从佛法的因缘观,就是说你造作一个业力,就必然会有一个结果。如果我们不设定目标,结果可能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所以你只是盲目地布施、持戒、修习善法而不设定目标,当结果出现的时候,你会感到后悔。所以说你在修行之前你要先知道自己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你要先确定出来(发愿),才能够去修习资粮,趋向这个结果。
当我们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设立一个归依境以后,我相信我一定可以去。第二,你要发愿你必须要去。那么,是什么因缘让我们必须去呢?主要就是不退转。因为娑婆世界的一个最大缺陷就是退转。而西方净土,即使五逆十恶,也能十念成就,带业往生,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即不退转菩萨。这是我们往生的第一个理由。第二个理由:“得与如是诸上善人(法身大士)俱会一处。”所以,世尊反复劝勉我们“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这段经文的大义就是说,当我们相信我们一定可以去的时候,你要建立一个愿望(发愿):你一定要去。要发愿往生,每天都要发愿。让你的生命不断地往这个方向趋进,提醒你自己,这是你唯一的目标!
前面是告诉我们,你一定可以往生,第二个是你要告诉你自己,你必须要往生,这就是发愿。我们看本经当中,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发愿往生,主要理由有两个,第一,“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第二,“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我们看到极乐世界有正报庄严,依报庄严,极乐世界不只鸟类是阿弥陀佛变现的,极乐世界所有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都是阿弥陀佛变现的。所以你到了极乐世界,等于进入到了阿弥陀佛的法身,所以你跟六尘的接触,都会让你念佛、念法、念僧,成就不退转的功德,所以它是一个充满法宝的国土。你要相信这件事情,你要依止这样而生起好乐。菩萨好乐佛法,所以我们为了法的缘故,为了不退转的缘故,求生净土,这是第一个:依法。
第二个:依人。为什么求生净土?“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要亲近善知识、亲近法身大士。有佛的住世,有菩萨的住世,当然能依止善知识,听闻正法,这是整个成佛之道最重要的因素了。所以释迦牟尼佛提醒我们,对我们成佛之道,提示两个重点:第一,“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法力不可思议。第二,“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佛力不可思议。所以我们就开始发愿:我一定要往生,为菩提道求生净土!
其实在净土法门中,在信愿行三资粮中,发愿是最重要的,甚至比修行还重要。当你临终的时候佛号不一定念得多,但是你往生的愿力必须非常的坚定。净土宗对修行的要求不是很高,但是对愿力的要求非常非常的高,你每一念,每一句佛号,都要具足“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愿力,不能有任何的犹豫,不可以!这就是我们要着眼的地方! (净界法师《佛说阿弥陀经导读》讲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