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起来谈谈如何分钱这个话题吧!

(2016-05-24 15:36:00)
标签:

在行

分答

分钱

思想变现

葡萄姐姐

  

  分钱?是的!你是不是和我一样,听到这两个字,立刻眼不花了耳不聋了腰不痛了腿不酸了?是的,今天我们来谈谈如何分钱这个话题。

  就在刚刚过去的双休日,那些原本看起来懒懒散散的“自由职业者”,个个都如打了鸡血一样,没白天没黑夜地回答着网友们各种刁钻古怪的问题。“如何从容参加前任的婚礼?”“如何在一秒内鉴定陌生男是直还是弯?”“怎样把死活读不进去的书看完?”“请问六神磊磊,如果一定要在金庸的小说里找一名女性,你会选谁做你的情人?”诸如此类,问的人挖空心思提出吸引更多人聆听答案的问题,答的人要古灵精怪不按常理出牌以便牢牢地吸引粉丝。提一个问题要付费,或三五十,或一两百,提问的人为何还这么起劲?因为每个听回答的网友都要付1元钱的收听费,而这些收听费是提问的人和回答问题的人对分的——听的人越多,问的人收益也就越大。这就是两天来突然爆红的“在行分答”赚钱新游戏——一个可以把思想和专业知识直接变现的新模式。一些大咖们一天的问答就进账两三万,你说他们还睡得着吗?那些问题问得好的网友也因此分得千儿八百的,你说他们能不挖空心思地去提问吗?

  冯唐有一些著名的情诗,“春风十里不如你”已经被说滥,另外还有一句“我们相爱就是为民除害”,用在这次的热潮里倒也合适。马化腾和姬十三相爱,用微信的便利和付费,让果壳网的专家行家们化知识为金钱,他们两个坐地收取“盈利的10%”,端的是郎情妾意两相欢。

  忽然想起2010年微博正热的时候,《南湖晚报》的铿锵玫瑰版面有次以“微博”为主题请五个女记者写随笔。我也忝列其中,当时自己在文章的最后感叹了一句:微博对我的意义就是,这个世界,我曾来过,微博为证!原本以为微博迎合了注重节奏感喜欢浅阅读的现代人口味,会相对长久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没想到也就四五年,微博已经被很多人冷落。

  微信开始走热不久,微信公众号就遍地开花,一些开得早又做得用心的公众号一时间赚得盆满钵满,业内小妹妹感叹过广东一位跑娱乐新闻的同行因为经常接触时尚人士,微信刚热的时候就辞职开了公众号专门教人穿衣搭配,那些服装和化妆品牌纷纷给她投钱,她一个人打理的微信公众号都快赶上半个广告公司的收入了。我和女友们也曾咽着口水一遍遍商议要合作开一个公众号,为了公众号的风格和主题都开了好几次电话会议。“六神磊磊读金庸,闫红读红楼,我们读啥呢?”口号派的我们最终没有开出公众号,还互相安慰说:现在公众号太多了,即使开了也不一定能赚钱。你看看订阅的那些公众号,一个个鲜红的圆点都在提醒你去阅读而你几乎从来不曾打开过。那个微信上很多年轻人一路追捧一度广告价飙到2000万元的Papi酱,其热度不也在下降吗?

  广告是赚钱的一种模式,但毕竟需要较大资金的投入,同时又是单向的交流,受众们“只可远观不可亵玩”,更不能即兴发言,那宝宝肚子里有好多有趣的思想要怎样与他人分享呢?“在行分答”钻的就是这个空子——不仅鼓励你说出有趣的话,还让人为你的有趣思想买单。早有人感叹,如今的QQ群和微信群多数是潜水员,因为大家都不想听废话,又懒得应酬,但生活毕竟辛苦又单调,真正有意思的话是人人都想听的,这也是最近金星秀和奇葩说火爆的原因所在吧!

  好吧,说了这么多,好像在为“在行分答”做广告。其实真没有,因为在当下这个科技和思想光速发展的时代,每一种新模式大概都只能“各领风骚三五天”。偷偷地告诉你,我去“在行分答”里付费38元向王小山提了个问题:“你认为在行分答的营运模式能持续多久然后被其他模式取代?”这个问题让我分到了多少钱?我不能直接回答你,不如你也到微信上去向我提问我再告诉你,然后再把收听这个问题收到的钱和你平分?

————————————2016年5月24日嘉兴日报烟雨楼版面“性情”栏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