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豪华犹如长城贴瓷砖
            洪巧俊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时的住所,因为他的这首《陋室铭》一举成名。最近,和县即将开展的一项建设工程让这所陋室再度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那就是,和县将投入数千万元,将已显陈旧的陋室整体扩容改造,打造成全新的“陋室园”。 
(9月8日《 新安晚报》)
   
作为名人故居大都是文物,即使要修复,也要按照“修旧如故,不改变原状”的文物修复原则。可是和县却要大兴土木,动用数千万元资金,把刘禹锡的陋室整体扩容,让陋室套上“金缕外衣”。其实陋室改豪华,不仅精髓变味,而且这豪华的包装就犹如长城上贴瓷砖一样,令人可笑。其结果只能把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意境冲得荡然无存,留下的只能是一幢幢建筑垃圾和铜臭。
   
这样大兴土木,把陋室扩大地陋室园,增建“草色亭”、“阅经台”等,如此集亭台楼阁于一身、占地逾百亩的园林建筑还能叫“陋”吗?这种与历史文化相悖的做法,还能“营造文化品位”?其实和县的这种做法,不仅仅是对陋室精神的玷污,而且是对两袖清风的大诗人刘禹锡的一种侮辱。往事越千年。如果刘禹锡老先生地下有知,能不愤然而起,大声斥问:是谁把吾的“唯吾德馨”变成了“唯吾豪华”?
和县只是小县,其经济还不发达,贫困人口依然不少,在生体恤民情而又节俭的刘禹锡先生,如果知道他曾任职的和县父母官们动用数千万元扩建他的陋室,他能不痛心吗?为什么不把这些钱用于改变民生生活上?
   
其实只要上过中学的人都知道《陋室铭》的由来。当年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永贞革新”失败,遭贬,官职一贬再贬,配给的居室一小再小,半年光景,“家”就被缩水3次,最终被撵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正因为如此,刘禹锡先生才写出千古流芳的《陋室铭》。
   
 和县又是在高调奏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大力发展旅游业这个曲调。这样的曲调只是“观赏工程”、“政绩工程”的一个突破口。经济大戏能否唱好,先打着文化的旗号把台子搭起来再说。几年前笔者写过《掀掉阿炳故居屋顶的“理由”》,阿炳故居被破坏是由于有关人员不了解文物修缮原则。他们认为,阿炳故居已成危房,既然要打出文化品牌,就不该是破破烂烂的,想拆了重建一个更好的阿炳故居。而更深层的原因则是,他们嫌阿炳故居“与周围环境很不谐调”,所以要重建。记得江苏一位文物官员所说过,“阿炳生前穷困潦倒,卖艺为生,他的房子肯定应像他本人衣衫褴褛一样凄风冷雨;如果建新的,那怎么能叫文物?不知情者还以为阿炳生前是个大地主。”而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传世的成都“杜甫草堂”,如今的建筑是古朴典雅,园林是清幽秀丽,据说冠绝海内。如此金碧辉煌的建筑还是草堂吗?可见这些闹剧,都是当地官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发展”思路造成的,它使一些地方的文物面临灭顶之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