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驻足御马苑

(2014-01-20 00:24:09)
标签:

杂谈

分类: 旅中流水

不知道外地游人在草原上行走的状态。我们一行乘车而行,一望无际的草原看着看着便困倦了。因为草原太辽阔,走着走着就睡着了。却又不时地醒来,因为散落的或扎堆儿的蒙古包,或者因为一群吃草的羊群,也可能是因为一名开着轿车牧羊、牧马的牧人。

就这样走走停停,车终于在太仆寺旗贡宝拉格苏木政府所在地停了下来,人们下了车,困倦一扫而光,眼睛都睁得大大的,仿佛不愿意漏掉这里的任何一处风景。

因为要做采访,在出发之前,我们都做过“功课”,对眼前的历史有着一些资料性的了解。贡宝拉格,因御马苑而名,太仆寺旗也因御马文化而被高看了一眼。

历史上的御马苑,是为皇家养马的地方,如今是一处旅游景区。这里和草原上其他的景区比较,并没有给人太多的惊喜,但是,就因为和皇帝有关,和马有关,和马文化有关,因此颇受关注。

游客来了走,走了来。大抵是因为他们回去和熟人说:“太仆寺旗那儿的御马文化挺有看头。”于是,这里的游客不断流。

如今皇帝成了老黄历了,但是举凡和皇帝有关的场所,都会成为诱惑当代人的好奇心。于是,人们带着强烈的对御马文化的渴求前来一探究竟,以期从眼见的星星点点历史遗留下的痕迹中有所发现。

他们自然不是为了考古,只是出于对一种文化的浓厚兴趣。

御马苑的大门,左侧是一本立着的古本书籍造型,预示着御马文化是有史书记载的。右侧则设计成栅栏的造型,大概取自圈马的栅栏吧。如此设计,可见匠心。

门是敞开的,因为草原是开放的,是包容的,一个胸怀宽广的民族,不回用院门隔离客人的到访。放眼望去,太仆寺旗御马苑博物馆便赫然在目了,再向左侧平移目光,大小蒙古包、战车包、豪华包次第排列,加上纵深处的赛马场,令文化的气息立即扑面而来。

其实,人们所看到的,仅仅是太仆寺旗马文化的一个缩小了的版本。我们不妨走进历史,梳理一下太仆寺旗御马文化的脉络。

这就要从“太仆”二字说起了。

太仆,原本是官名,初置于春秋,秦、汉之后沿袭,为九卿之一,掌管皇帝的御马和国家的马政。而“太仆寺”,则是为太仆这个官名而建立的官署。太仆寺卿,则是太仆寺的最高长官。

经历漫长的历史烽烟,除金、元两代缺少了对太仆寺的记载外,其他各朝代,均有太仆寺这个官职。明代仍设太仆寺一职,但是到了清朝开国,太仆寺这个官职似乎消失了。《清史稿·职官志》中就曾在一个时期注明“太仆寺缺”字样。但是,到了清代后期,太仆寺又成了十分重要的职位。

这里不能不提到一个人,吏科都给事中朱徽。

他是言官,有言事劾奏之权。顺治二年(1645年)正月,朱徽上疏朝廷,请求复设詹事府、太仆寺、尚宝司等衙门,朝廷准奏。清廷设立太仆寺,并非因言官一谏,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察哈尔一带,历史上曾经做过牧场,金代袭辽代马政,在这一带设置过牧所。此外,也有风水极佳、便于统辖等等说法。

几经变革,康熙九年(1670年),太仆寺衙署独立办公,直接管理太仆寺左翼牧场,太仆寺御马苑由此得名。 康熙十四年(1675年)至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从察哈尔八旗中的正蓝旗、镶黄旗、镶白旗抽调牧户建立左翼骟马群,所辖范围包括现太仆寺旗全境及周边地区。从正黄旗、镶蓝旗、镶红旗、正红旗抽调牧户建立右翼骟马群。后将两翼骟马群扩大为大型牧场,设立两翼总管。左翼总管府便设在贡宝拉格苏木五旗敖包附近。

不管当代人如何评价太仆寺,但在当时,这个衙门在朝廷中的地位并不显赫,我们可以想见,一个养马的衙门,在朝廷眼里会是怎样的角色。尽管地位不高,但是作用却十分重要。 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真正意义上的太仆寺才建成,开始正式履行衙署独立办公的职能。

终于少了几个婆婆,太仆寺也该修成正果了。 乾隆六年(1741年),由于军马、御马需求量大,清廷把两翼牧场改为左右翼牧场。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改革官制,太仆寺被撤裁。此时,该处衙署已经占地3.8万余亩,青砖青瓦,楼阁寝宿,已经有相当规模。根据记载,衙署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南北长236米,东西宽163米,整个大院用两层围墙封围,气势恢宏,庄重威严。1916年,这座衙署成为太仆寺左翼公立国民学校。1920年学校迁到五旗敖包后,不知何时被拆毁。

从裁撤太仆寺算起,历经260余年,这座衙署终于于清末退出历史舞台,结束了自己的使命,其所掌事物并入陆军部。太仆寺被撤销6年后,中华民国建立。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6年,国家把这个区域改成了今天的太仆寺旗。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古老边城。太仆寺这个衙署伴随着历史行走了几千年,自撤消后,逐渐被人们遗忘,已有百年的时间了。

2003年,太仆寺旗在这个魂牵着御马文化的地方建立了御马苑,才让御马文化这颗明珠再次发出璀璨的光芒。

立于斯地,感怀历史,聆听古老传说,对这里文化的敬重之感越发沉淀。不用说千年传承,仅仅是260余年的辉煌,便足以令人感叹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