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内蒙古日报记者刘春 |
分类: 今日记事 |
内蒙古首次发现完整的北魏时期贵族墓葬
出土一具两层的彩绘漆棺
3月8日上午11时,在锡林郭勒盟博物馆内,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和考古工作者十分谨慎地将一具此前出土的彩绘漆棺按步骤开启。随着棺盖打开,一副骨骸呈现在人们眼前:墓主身上覆盖淡黄色丝织品,金色的头箍上分布着蓝色斑点。墓主腰间系着金属腰带,腰侧配有刀剑,足蹬黄色皮鞋。
通过X探测结果综合分析,彩绘漆棺内部分为两层,上层为墓主人骨骸,下层为陶器、漆器、金属器等陪葬物。
此次出土的彩绘漆棺木质为松柏木,外表面涂有黑色漆,主体为榫卯结构,棺头及棺尾档板垂直插入彩绘漆棺两侧木板榫槽。木棺斜长2.7米,头部高1.4米、宽1.2米,棺头处覆盖一层丝绸,木棺装饰有鎏金泡钉数枚,漆棺正面彩绘有宽圆脸、黑纱帽、窄袖服装的北魏风格的人物和绘有花纹的马和车等。漆棺保存相对完整,之前未曾开启,其完整程度在国内同时期的北魏墓葬中较为罕见。棺外出土的文物有鎏金铜铺首衔环,青铜龙首帐钩以及陶罐、铁灯等,与有确切纪年的山西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太延元年,公元435年),包头美岱召村北魏姚齐姬墓(太和二十三年,公元500年)出土的文物相同或相似。
本次考古发现始于2013年10月下旬,当时,锡林郭勒盟马背文物保护队员图们在去正镶白旗伊和淖苏木架子图山南坡山坳中寻找牛群时,发现有人在草场盗挖古墓,立即报告给正镶白旗旗文物管理所。当文物部门人员和公安人员赶到现场时,发现一座被挖开的古墓,盗墓分子已逃离现场。墓室为土洞墓,上方为穹庐顶,未见耳室或壁龛。后经我区文物专家分析,从墓葬的分布情况、墓葬形制以及出土遗物看,这一墓葬是北魏时期在北方草原地区遗存的重要贵族墓。2013年11月中旬,我区文物、考古相关部门将墓内出土的一具漆棺运回锡林郭勒盟博物馆。
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文物局局长安泳锝说,伊和淖墓是我区首次发现的完整的北魏时期贵族墓葬,意味着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地区曾是北魏时期北方民族的重要活动区域,对草原文化研究、北魏历史文化研究及中国北方民族历史文化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内蒙古大学教授齐木德道尔吉看到开棺后的情形说,漆棺保存如此完好令人震撼,墓主身上的丝绸和皮草,对研究北魏历史和北方民族服饰文化是珍贵的实物资料。
目前,专家学者对彩绘漆棺的考古发掘正在进一步展开。我区文化、文物部门已对这处墓地开展了全面的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