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创业故事:今宵月正圆

(2011-09-09 19:39:26)
标签:

内蒙古日报

财富故事

刘春

杂谈

分类: 百姓故事

今宵月正圆 
 
□本报记者  刘春  杨凡
  

  丰镇市电厂路月饼一条街前来购买月饼的车已经排成长龙,内蒙古海鹏食品厂月饼销售窗口前的消费者也排起了长龙。总经理魏海鹏和妻子、儿子在加工车间内忙碌成一团,正值月饼销售高峰期,生产上不能出一点差错。

  临近中秋的丰镇已经有了凉意,但在月饼生产车间内,因为烤箱发出的热量和身体忙碌产生的热量都散发了出来,魏海鹏已经满身是汗了。他的身体和原料、半成品、成品保持一定的距离,抽检每一炉烘烤好的月饼。昨晚,他只休息了4个多小时,他知道妻子、儿子也没休息好,但是他不敢让他们离开岗位。这样的忙碌,已经持续了一个半月。

  18年前,魏海鹏和妻子双双下岗,工作上什么都没留下,但是生活却给夫妻俩留下了一对双胞胎儿子。大人的生活怎么也能将就,可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孩子凑合过日子啊,上学、娶妻都需要钱。放眼当时的丰镇,魏海鹏有点发懵,干点什么呢?

  时年32岁的妻子刘俊英精明能干,见魏海鹏满脸愁云,扑哧一笑,说道:“愁什么,做月饼呗,老天总得让人活着吧。”魏海鹏眼前一亮,是啊,妻子曾在丰镇食品厂上过班,做月饼投入不大,总能维持生活。

  在丰镇转了一圈,魏海鹏决定在电厂路开始自己的创业。当时的电厂路,只是丰镇电厂为方便职工上下班和出行修的一条小路,路两边一片荒芜。一间简陋的房屋在电厂路建了起来。这年中秋节,来来往往的电厂职工闻到了月饼香。魏海鹏在屋前支起了泥抹的烤炉,开起了月饼加工作坊。第一炉月饼烤出来后,虽然样子难看,但月饼的香味还是让他兴奋不已。开张便有客,丰镇电厂的职工成了他的第一批客人。然而,这年中秋,尽管提前做了心理准备,还是赔进去2000多块钱。做生意有赔有赚,魏海鹏并不介意,反而更加有了信心。

  月饼生产季节一过,他便去找丰镇比较有名气的老月饼师傅求教,经过一年的学习,再烤出的月饼已经有模有样了。第二年中秋节,魏海鹏赚了3000元。这在17年前,已经是不错的收入了。三年后,魏海鹏将土烤炉换成了烘烤月饼的专用烤炉。那时候魏海鹏的月饼还没有商标,但是人们已经习惯称呼他家的月饼为“海鹏月饼”了,这也是今天海鹏月饼的由来。

  此后的岁月, 魏海鹏一家便在月饼飘香的时节没日没夜地忙碌着。后来,作坊变成了2000多平方米的厂房,月饼从最初的二油二糖变为四油四糖,产量由最初的400公斤提升到现在的5000公斤,电厂路也由从前的一条荒僻小路变成了月饼一条街,月饼加工户由海鹏一家增加到53家。

  在魏海鹏看来,日子过得似乎和丰镇月饼一样,简单、粗粝却充满味道。

  进入2000年以后,海鹏月饼出现了些许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口味上。魏海鹏尝试着为丰镇月饼添加了蜂蜜、奶粉等原料,并且在包装上做了改进。在月饼一条街,魏海鹏的创新,也就是大家的创新,很快,加蜂蜜、加奶粉的月饼便传播开来。

  在技术传播上,魏海鹏并不保守。丰镇做月饼的传统,如果往前追溯,应该有近200年的历史了,烘烤月饼的技术在一代代相传,魏海鹏当初为了两个儿子,无意中做起了传承的工作,不但传承,而且传授。

  去年,丰镇市成立了月饼协会,魏海鹏当选为会长。如果说自家做月饼是为了赚钱,当了月饼协会会长的魏海鹏所要做到的,便是提升整个丰镇月饼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领导着这个行业健康发展下去。

  协会成立后,相关的月饼生产标准出台了,一些月饼品牌的引导作用体现了出来。魏海鹏忙家里的生产销售,也忙协会的指导工作,生活过得更加忙碌起来。但是他并不介意自己的付出,这份付出是有回报的。丰镇月饼整体做好了,海鹏也就做好了。这也许算是魏海鹏的私心吧。

  他经常性地召集协会成员开会,研究包装,研究技术,研究品种。他一次次地叮嘱妻子刘俊英和儿子魏华,一定要做精品月饼,不要糊弄人,你糊弄市场一次,市场会惩罚你10年。他也和协会的成员这样说。丰镇月饼名声越来越响,品种越来越多,卖得越来越远,这种成就感,比自己一年赚多少钱还快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