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百姓故事百姓百人包国卿科尔沁 |
分类: 百姓百人 |
(说明:因为此文急要,便将准备写的韩国成临时调整为包国卿。)
包国卿老师委托我给写个序。读完他的留言我竟然有些慌乱。包老师是科尔沁左后旗人,也是旗文联主席,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其人其文,在当地颇有影响。一本书的序的意义,表明了写序者应该有一定的身份或者社会影响,是令读者感佩、作者倾慕的名人。而我,不过是人名罢了。心里颇为忐忑。
于是,我在QQ上表达了我的这种想法,这并非是我在推诿,也不是对包老师的不敬,实在是以我的影响和地位,尚不够资格给别人写序。包老师没有同意,他说就想让我写点东西。再推却就不尊重了,于是便尝试着写点文字。
2008年3月末,《百姓故事》邮箱里收到一篇稿子,标题是《铁臂刘》,写的是通辽的一名“武林人士”从拜师学艺到名震武林的故事。作者是包国卿,文后有他的联系方式。我觉得这是很难得的好作品,在部门编务会上,我通报了采用这篇稿子,并将其作为版面主打稿件的意见,获准。会后,我便给包老师打电话,告诉他这篇稿子《百姓故事》准备采用。他很高兴,从此我们之间电话来往便多了起来。他说,他会认真读《百姓故事》刊发的每一篇文章,争取多写故事。遇上这样的作者,我自然是求之不得。
陆续编发了包老师的几篇文章后,我便有意识地找他约稿。前不久,包老师给我发来了标题为《娘心》的故事,讲的是农家女抚养大伯哥及他家三个孩子的事儿,我一读就很喜欢,当读到文中用细节描写了女主人公“扛不住”离家出走那一幕时,我眼里溢满了泪水。我决定将这个故事发于《百姓故事》“特稿”栏目,特稿是《百姓故事》的主打栏目,在选用稿件时要求很高。我告诉他这个消息,同时让他提供照片,他很愉快地答应了,并承诺绝对不会误事。然后我便开始等待,中间,我和包老师始终保持着联系。后来,我再给他打电话,他告诉我他正在去往远在百里之遥的农村去拍照,我便不再给他打电话了,这篇稿子包老师往返了两趟,他的认真和执着让我感动,他的精神也激励了我。
去年,我路过通辽,见到了几个通辽的朋友,他们也是《百姓故事》的作者。当我问到包老师是否能来的时候,朋友们告诉我,他出门了,酒桌上便少了他一人,人们说,包老师酒量并不高,但是兴致上来,喝多了也没关系。这,便令我感到遗憾了。听库伦旗文联的鲁雅君老师讲,他是个很爽快睿智的人,才情很高,情商也很高,在当地很有人缘。这一点,从他的文字里我能够感觉到,一个热爱家乡的文人,家乡没理由不爱他。
不久前,我出差到通辽,终于有幸与包老师一见。和我想象的差不多,干练、直爽,喝酒容易动情,动情喜欢唱歌,歌声让人过耳难忘。虽然是初次见面,我们并不陌生,没有客套话,亦酒亦歌,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包老师的博客文章以散文、诗歌居多,很多选题并不符合《百姓故事》的要求。我之所以去读,是受了他那浓浓的乡情所感染。他的作品,文字清新,情感真挚。文字并不土,但是文字所描述的,确是乡土的内容。他对家乡的情感很细腻,细腻到家乡的一草一木,细腻到家乡的高粱、玉米和普通百姓。他的笔下,既有豪放的家乡颂歌,也有婉约的恋乡小诗。唱颂歌而不做作,抒诗情而不自恋。
文以载道,文以言志。他写《生身地》,表达了“无论你是一生戎马,身怀亿万的商贾,还是几经磨难,手无分文的乞丐,也无论你对它的恩怨有多深,生身地都是你的家。”他写《火红的高粱》,在赞美高粱的同时,也深深担忧:人类最紧要的是及早从对自然掠夺似的破坏中醒悟,对那些濒临灭绝的物种给予挽救保护,建立起相应的保护自然界一切物种存在的法律制度......他的文字在轻灵中带着思考,思考中充满信心,时时呼唤着人越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这些文字就要结集出版了,与其说是结集,不如说是把一份执着、一份情思、一份大爱装订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