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图片文化 |
分类: ■绘画作品■ |
《乾隆南巡图》是第一次南巡江浙的历史画卷。图卷共十二卷。(原图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第一卷《启跸京师》卷,表现了乾隆皇帝与太后自乾清宫启銮后,出正阳门,过宣武门,出广安门,过宛平县拱极城,至卢沟桥,再过长辛店前往良乡黄辛庄行宫的情景。在这纵68.6厘米,横1988.6厘米的画卷中,画师以中国画写实手法细致刻画了沿途的市井风俗,其中一些风俗早已消失。我临摹几张画卷中的局部场景,回顾一下北京曾经有过的古老民俗。
《乾隆南巡图》中,一人在门前用抽子掸衣服
掸衣物用“抽子”
抽子是一种已经消失的老北京生活用品。硬木把的头上捆上布条,用来为衣服、鞋帽掸去浮土。过去人们外出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拿抽子在房门口掸土。上个世纪70年代,记得我家曾经有过一把“抽子”,在那个年代,家庭使用“抽子”很普遍,在我印象中,“抽子”不光可以用来掸衣物,还可以掸晾晒的被褥和自行车,其功能和鸡毛掸子差不多。在《乾隆南巡图》中也看到了用“抽子”的场景。传承了200多年的老物件“抽子”现在不多见了。
井中取水
井水是过去北京老百姓主要水源。皇宫和上等住户用水多取自西郊名泉。那时的井水水质很差,多苦咸,市民多用两缸分开储存咸水和甜水。
《乾隆南巡图》中清洁路面的场景。在地方官员现场指挥下,有扫地的;有泼水的。
清洁路面
自古以来,行路难人所共识。因此,每当皇帝或大官出行之前,或是重大的节假日到来之际,当地官府都要号令百姓用“黄土垫道,净水泼街”,将必经的道路和主要街道修饰一番,并改善路面被车辆碾轧得沟壑纵横的状况。
农民劳作
二人轿子
轿子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轿子又分官轿、民轿、喜轿、魂轿。轿子有二人抬的;四人抬的,八人以上抬的叫大轿,另外还有骡驮轿,多用于郊区或乡间。
我的“老刘画画儿”已经落户今日头条。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带你走进那尘封的记忆。